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算法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它通过衡量样本之间的距离来进行预测。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Python语言实现K近邻算法,并通过一个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K近邻算法的基本原理。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对于一个未知样本,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其最近的K个邻居来推断其类别或预测其数值。具体步骤如下:
-
计算距离:对于给定的未知样本,我们需要计算它与训练集中所有已知样本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
选择K个邻居:根据距离的大小,选择与未知样本最近的K个样本作为邻居。
-
进行投票或计算平均值:对于分类问题,可以根据邻居的类别进行投票,将得票最多的类别作为预测结果;对于回归问题,可以计算邻居的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Python编写K近邻算法的实现代码。我们将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KNeighborsClassifier类来完成算法的实现。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
本文介绍了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算法的基本原理和Python实现。通过计算未知样本与训练集的距离,选取最近的K个邻居进行投票或平均值计算,从而进行分类或回归预测。文中使用scikit-learn库的KNeighborsClassifier实现,并以鸢尾花数据集为例展示算法应用,探讨了K值选择和距离度量方法的影响。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