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odel到agent的进化之路

如何构建一个 Agent?从理解概念到实践路径

关键词:Build Agent

在当前 AI 技术语境中,“model” 通常指代的是大语言模型(LLM),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共识。

而“agent”(代理)则是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能力体。它不仅仅是响应式地回答问题,而是具备一定的自主性:
Agent 通常以接收人类用户的指令开始工作,或通过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对话来明确任务目标。一旦目标清晰,agent 便能独立进行任务规划与执行,在过程中根据需要调用工具、获取环境反馈,并在遇到关键决策点或障碍时主动请求人类介入。

其典型工作流程如下:

用户输入 → 理解意图 → 规划任务 → 调用工具(如搜索、计算等)→ 生成响应 → 执行动作

理想的 agent 应具备两个核心特性:可靠(reliable)与可控(controllable),即既能稳定完成任务,又能在必要时被有效监督和干预。


Agent 的一种: Coding Agent

目前,我最感兴趣的方向是 Coding Agent —— 能够理解软件开发任务、自主修改代码文件、并通过测试验证结果的智能代理系统。


什么是 Agent?

根据 Anthropic 官方博客《Building Effective Agents》中的定义,“agent” 有多种理解方式:

  • 一些团队将其视为完全自主的系统,可在长时间内利用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
  • 另一些则用于描述遵循预设流程的指令型系统。

Anthropic 将这些统称为“agentic systems”(类代理系统),并区分了两个关键架构类型:

  • Workflows(工作流):由代码预先定义调用路径,LLM 与工具按固定顺序协作;
  • Agents(代理):LLM 动态决定执行路径和工具使用,拥有对任务进程的控制权。

本文所讨论的 agent,更偏向后者——具备动态决策能力的自主系统。


开发建议:从 API 直接调用开始

Anthropic 建议开发者优先直接使用 LLM 的 API 构建系统,而不是一开始就依赖复杂的框架。许多高效的 agent 模式其实可以用几行代码实现。

虽然存在如 LangGraph等可视化或低代码工具,能快速搭建 agent 流程,但它们往往引入过多抽象层,导致底层提示难以调试,也容易诱发不必要的复杂设计。

✅ 推荐做法:先用原生 API 实现核心逻辑,理解底层机制后再考虑是否引入框架。


常见的构建模式:从 Workflows 到 Agents

以下是 Anthropic 总结的几种常见 agentic 系统模式,适合逐步演进至完整 agent 架构。

1. Workflow:Prompt Chaining(提示链)

将任务分解为多个顺序步骤,每个 LLM 调用处理前一步的输出。可在中间环节加入程序化检查(“gate”),确保流程正确。

Prompt Chaining

适用场景:任务可清晰拆解为固定子任务,目标是通过降低单步难度提升整体准确性。

示例

  • 先生成营销文案,再翻译成多语言;
  • 先写文档大纲,经规则校验后,再生成全文。

2. Workflow:Routing(路由分流)

根据输入内容分类,并引导至不同的下游处理流程、提示词或模型。

Routing

适用场景:面对多样化的请求类型,需差异化处理以避免性能妥协。

示例

  • 客服请求分为“咨询”、“退款”、“技术支持”,分别路由至专用流程;
  • 简单问题交给轻量模型(如 Claude 3.5 Haiku),复杂问题交由强模型(如 Sonnet)处理,实现成本与效率平衡。

实践观察:AI 网关中的对话数据分析

在实际部署中,可通过 AI 网关查看完整的对话日志与调用链路,分析 agent 的行为路径与决策质量。

AI Gateway 对话数据

这类数据对于调试 agent 的规划能力、工具调用准确性和错误恢复机制至关重要。


总结

构建 agent 不等于追求最复杂的架构,而是选择最适合需求的系统设计。应始终遵循:

从简单出发,仅在必要时增加复杂性。

推荐路径:

  1. 从优化单次 LLM 调用开始(结合检索、上下文示例);
  2. 尝试组合基础 workflow 模式(如 chaining、routing);
  3. 当任务无法预知步骤或需动态决策时,再引入真正的 agent 架构。

如需进一步深入,推荐阅读原文:https://www.anthropic.com/engineering/building-effective-agents

本文由AI润色

### AI Agent 的定义、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 1. AI Agent 的基本概念 AI Agent 是一种能够在特定环境中自主运行并完成任务的人工智能实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性[^2]: - **自主性**:能够独立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操作。 - **智能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动态调整行为策略。 - **适应性**:可以在多种环境下工作,并根据新情况不断学习和进化。 此外,AI Agent 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拥有更复杂的功能模块,比如任务分解、工具调用以及自我修正能力[^4]。 --- #### 2. AI Agent 的实现原理 AI Agent 的实现通常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组件: ##### (1)感知与交互 AI Agent 需要通过传感器或其他接口获取外界信息。例如,在物联网场景下,它可以利用摄像头、麦克风或者其他设备收集数据[^2]。 ##### (2)决策与推理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或者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现代 AI Agent 大量运用强化学习技术和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如 GPT 系列)来增强自身的推理能力和泛化水平[^5]。 ##### (3)行动与反馈 一旦形成决定后,AI Agent 就会采取相应动作并与外部世界互动。随后还会依据结果反思整个流程的有效性,进而优化未来的表现[^1]。 --- #### 3. 构建 AI Agent 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开发一个完整的 AI Agent 所需经历的主要环节: ##### (a)设定目标与框架 明确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确定好适用范围之后再搭建总体架构图谱。 ##### (b)集成必要的技能插件 为了让 Agents 更加灵活多变,往往还需要接入各种第三方服务API作为辅助手段之一。比如说图像处理SDK可用于视觉类项目;而自然语音合成TTS则有助于打造听觉友好的产品形态等。 ##### (c)建立持久化的记忆机制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记忆都至关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撑连续对话的基础条件。为此开发者们常借助 Elasticsearch 这样的搜索引擎或是 Redis 缓存服务器来达成目的[^4]。 ##### (d)持续迭代升级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即不断地测试验证效果好坏并对发现缺陷之处加以修补完善直至达到预期标准为止。 --- #### 4. 示例代码片段展示如何创建简单版本的 Python-based Chatbot-Type AGENT 下面这段程序展示了怎样利用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库快速启动一个小规模实验性质的文字交流型代理实例: ```pytho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class SimpleChatAgent: def __init__(self): self.nlp = pipeline('text-generation', model='gpt2') def respond(self, user_input): output = self.nlp(user_input, max_length=50)[0]['generated_text'] return output.strip() if __name__ == "__main__": agent = SimpleChatAgent() while True: inp = input("User: ") res = agent.respond(inp) print(f"Agent: {res}")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