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做什么资料,如:解决方案、产品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等,都需要用逻辑图来帮助作者说明自己的意图。通常资料内容包含的要素越多、逻辑越复杂,意图表达的难度就越大,此时仅用文字,表格来描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怎么办呢?用图形表达,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为什么“一图”能够做到胜“千言”呢?
在这里的“一图”指的就是“逻辑图”,那什么是逻辑图呢?它的构成是什么、绘制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逻辑图,是用图标符号、说明文字以及连接线等,形象化地表达复数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个“如何绘制逻辑图”的系列中,准备用9篇博文来说明逻辑图的构成原理、使用方法和使用场景,第一篇先介绍一下逻辑图的基本概念。
1. 逻辑图的基本构成
由于研究对象的种类成千上万,不同对象的表达内容非常繁多,所以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逻辑图表达形式。在表达某个逻辑对象时,你可以借用他人成熟的图形形式、也可以自创一种图形形式,但在画完图形后如何判断图形表达的是否合理、能够正确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意图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方法来帮助判断图形的正确与否,首先要找出不同的逻辑图形的画图规律、原理、标准等。
为了找到不同种类图形的共性,可以通过对比几个图形来分析它们的异同,如图1-(a)所示,所选的图形完全没有任何业务背景、它们之间也无任何关联。图1(a)中有4个图形a1~a4,它们从外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如果对a1~a4的4个图形进行拆分,将拆分后获得的图形元素进行分类,可以获得三组不同的元素,分别详见图1(b)、图1©和图1(d),这三组不同元素的含义如下,
图1(b):表达构成图形的“要素”
从a1~a4的各图中都有共同的图标:A、B、C 3个方块,这3个方块表达了不同图形中的主体,称之为“要素”;
图1(c):表达上述要素之间的“逻辑”
在去掉a1~a4各个图形中的要素后,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