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共享的价值:从“跑断腿”到“一次办”
过去,广东东莞的退休人员办理社保延缴业务需要跑多个部门,重复提交材料,流程繁琐。如今,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只需在综合窗口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完成办理。自2023年12月该模式上线至2025年4月,已成功办理近9万次业务,减少群众跑腿近6万次。
政务数据共享不仅提升了部门间的协同效率,更让群众办事省时省力。近日,国务院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司长张望表示,该条例将成为打破“数据孤岛”的关键抓手,是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引擎。
政务数据共享的堵点与破解之道
当前,我国政务数据共享仍面临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供需对接不充分等难题。条例通过以下措施破解“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的困境:
1. 明晰权责,健全管理体制
条例构建了覆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工作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要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数据目录编制、共享申请审核等工作。清华大学教授孟庆国指出,这一体制改变了以往将责任全推给数据部门的做法,为高质量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
2. 分类施策,落实目录管理
针对数据资源底数不清、目录不规范等问题,条例要求各部门按职责编制政务数据目录。孟庆国表示,此举将解决数据重复采集问题,打破共享规则不明确的局面。
3. 细化流程,为基层减负
条例明确规定了共享响应时间:无条件共享类数据需在1个工作日内答复,有条件共享类数据需在10个工作日内答复。同时,条例要求政务数据及时回流基层,避免重复填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认为,这将有效减少基层“证明难”问题。
筑牢安全底线:规范与监管并重
政务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和社会经济活动,条例通过以下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1. 明确规则
条例对数据目录、共享申请等全流程提出规范化要求,弥合“模糊地带”,确保共享工作安全有序。
2. 全面监管
根据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条例明确“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并特别规定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由需求部门承担责任。孟庆国表示,这缓解了提供部门的安全担忧。
3. 及时处置
条例建立了校核纠错制度和争议解决机制,为数据共享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落实条例,形成工作合力
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建议,要以条例出台为契机,构建更完备的政务数据共享法规体系,破除制度障碍。
国家数据局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
推动数据回流基层:开展试点,明确实施路径,推动部门数据向地方有序回流。
-
赋能基层减负:加快“一表通”建设,推动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
-
强化示范场景建设:聚焦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可感可及的数据应用场景,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结语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务数据共享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通过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治理效能,数据共享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