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量子计算:从基础实验到技术发展的全面解析

量子计算:从基础实验到技术发展的全面解析

1. 量子物理的奠基实验

1.1 光电效应

1905 年,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进行了正式阐述,这标志着量子物理学的开端。而在 1887 年,海因里希·赫兹就通过实验首次发现了光电效应,他用光照金属表面,观察到电子从表面发射出来。为解释这一现象,爱因斯坦提出光表现为被称为光子的局部量子。光子具有线性动量和能量,这些是粒子的特征属性。单个电子从金属中释放,是因为它与单个光子碰撞,光子将其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后续用不同金属进行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也表明经典的波粒区分并不正确。

1.2 玻尔原子模型

1911 年,尼尔斯·玻尔利用能量束(量子)的概念,纠正了经典物理学在解释原子结构上的错误,并为观察到的氢吸收和发射光谱提供了原因。他假设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稳定轨道上旋转而不辐射能量,这些轨道可以编号,并且对能容纳的电子数量有限制。例如,最内层轨道可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 8 个,第三层 18 个,依此类推。关键在于,电子只能通过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在轨道之间跃迁。对于单个电子,合适频率的光子是其跃迁到更高能级所必需的;同样,当电子跃迁回较低能级时,会发射相同频率的光子。这种特定频率光子的吸收和发射决定了金属呈现的颜色等。

1.3 双缝实验

1924 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提出,与有质量物体对应的动量概念,也适用于无质量的光或光子。同样,像电子这样的粒子也有与之相关的波长,这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概念。1927 年,戴维森和革末在贝尔实验室进行的电子衍射实验表明,经典上被认为是粒子的物体也能表现出波的特性。当波遇到狭缝或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并产生独特的衍射图案,在特定角度有相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