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象结构与信任真实性探讨
1. 可信计算基础与模块
可信计算基础或模块(TCB 或 TCM)旨在可靠执行任意程序,这些程序的结果可能除了通过进一步昂贵计算外无法独立验证。TCB 架构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为军事情报和国防应用而设计,用于防范民用图书馆应用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例如,军事监视系统需防止软件被篡改以隐藏潜在目标。而档案馆则简单得多,它们只是原样输出所接收的内容,仅有搜索结果和存档文件复制这两种关键输出。采用 TCB 架构会使图书馆界采用比其他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替代方案更昂贵的系统、基础设施和内部方法。
计算机制造商已开始提供配备 TCM 的个人电脑和主板,这是一种具备特定安全功能的专用微芯片。运行安全环境而非仅依赖软件安全措施的可信个人计算机硬件平台,正成为改善企业用户认证和数据保护的强大工具。
关键区别在于,对于 TCB,信任实体的身份和逻辑是已知的。具体而言,信任实体是由与硬件和固件安全组件设计者密切合作的开发团队提供的软件,通常是与作为 TCB 本身的密封计算机逻辑和内存组件密切交互的操作系统。可以检查和测试操作系统代码,以精确确定其如何使用 TCB。相比之下,对存储库用户进行类似检查既荒谬又无法实施。
2. 关系与本体论
目标是建立一个“构造系统”,即对象或概念的认知逻辑系统。与其他概念系统不同,构造系统不仅将概念划分为不同类型并研究这些类型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还尝试从某些基本概念逐步推导或“构造”所有概念,从而形成一个概念谱系,每个概念在其中都有明确的位置。所有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少数基本概念推导出来,这也是它与大多数其他本体论的不同之处。
根据一个可能是虚构的故事,19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