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入门:原理、实践与应用
1. 抽象化
在数据处理中,抽象化是为存储的数据赋予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数据会具有更抽象的含义。以 René Magritte 的著名画作《图像的背叛》为例,画中描绘了一个烟斗,旁边写着“这不是一个烟斗”。Magritte 想表达的是,烟斗的图像并非真正的烟斗,但观者仍能轻易将其识别为烟斗,这表明观者的大脑能将烟斗的图像与烟斗的概念、手持烟斗的记忆联系起来。这种抽象的联系是知识表示的基础,有助于将原始感官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见解。
在机器进行知识表示时,计算机会使用模型对存储的原始数据进行总结,模型是对数据中模式的明确描述。就像 Magritte 画中的烟斗一样,模型表示超越了原始数据,代表着一个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概念。
常见的模型类型包括:
- 数学方程
- 关系图(如树和图)
- 逻辑 if/else 规则
- 数据分组(即聚类)
模型的选择通常不由机器决定,而是根据学习任务和手头的数据来进行。
将模型拟合到数据集的过程称为训练。训练完成后,数据会转化为一种抽象形式,总结原始信息。之所以称之为“训练”而非“学习”,一是因为学习过程不止于数据抽象,学习者还需进行泛化和评估;二是“训练”更能体现人类教师引导机器学生以特定方式理解数据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到的模型本身并不提供新数据,但能产生新知识。例如,牛顿通过将方程拟合到观测数据,推断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而引力这一力量一直存在,只是在牛顿将其识别为一个抽象概念之前未被认识到。大多数模型可能不会像万有引力定律那样引发科学思想的变革,但可能会发现数据中以前未被发现的关系,如在基因组数据中发现导致糖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