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伦理:从数字化到量子时代的思考
1. 算法伦理平台与软件质量评估
在算法伦理的范畴内,有一个平台致力于整合一系列标准和指标,以此来表征和评估代码的质量,也就是软件的结构质量。通过静态分析工具,能够自动从源代码中衡量一行代码的质量。目前已列出 27 项标准或指标,这些指标高度依赖于上下文、市场以及源代码的用户。根据其效益水平可分为:14 项具有显著效益的指标、8 项具有中等效益的指标和 5 项效益较低的指标。
这个系统性的伦理学习平台(Ψ, G, Φ)具备回顾过往经验的能力,并且能够整合来自不断变化的社会技术环境中的进化指标。在学习过程中,模型依靠数据来设定运行参数。由于会定期考虑新数据,甚至可能剔除旧数据,这使得模型具有进化的特性。程序员无需手动重新添加代码行,因为修改会自动完成。从此,算法的标准和数据集成为一个整体,这进一步印证了新达尔文主义的方法,即让开发的算法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进化伦理”的概念。该算法平台的最终使命是,通过融入良好实践的标准,使算法系统具备责任感和伦理道德,从而实现自我进化并验证自身代码。
2. 数字生态系统中以个体为中心的系统分析方法
2.1 个体的复杂性与数字革命的影响
人类的复杂性源于我们对结构化和进化环境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态系统、个体和各种情境等。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存在,一方面与世界相连,另一方面与他人互动。这种联系基于主体间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数字革命将人置于社会、经济和生活的中心。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民主化,如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同时促进了表达自由和意见交流。然而,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无意识地做出伦理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引导我们走向一个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8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