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非刚性运动结构中的形状先验研究
1. 方法排名与误差分析
在相关研究中,我们的方法排名第三,仅次于GM和SMSR,且这三种最佳方法之间的差距较小。我们的m. RMSE与目前最准确的GM方法非常接近,尽管我们的CMDR方法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原理设计的,在非线性最小二乘(NLLS)框架中有独特的融合和整合。
2. 自收敛和交叉收敛测试
2.1 缺失数据情况
缺失数据的比例在[1;99]%范围内变化。当缺失数据达到30%时,m. RMSE基本稳定;在四种情况中的三种里,即使缺失数据高达75%,m. QE也非常稳定。这表明通常较少的点就足以恢复相机姿态。在序列A的交叉收敛测试中,对于两种DSP生成方法(VA和SMSR),可识别出50%的阈值。超过该阈值后,m. QE的标准差逐渐增加,但CMDR除外,其m. QE在高达90%的缺失数据模式范围内保持稳定。
2.2 扰动轨迹情况
对于扰动数据,DSPR在[0.1;15]像素的均匀扰动范围内稳定且准确。在所有实验和测试案例中,m. RMSE的精度保持在同一水平,几乎不受扰动影响。相反,m. QE会受到扰动幅度增加的轻微影响,但在相机姿态估计方面没有明显的定性差异。与其他方法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结果。例如,SMSR在处理扰动点轨迹时,随着扰动幅度的增加,点的散射效应越来越明显,在3像素时结构就几乎无法识别;当缺失数据超过23 - 25%时,SMSR无法重建出有意义的结构。而DSPR能处理超过25%的大量缺失数据,尽管精度下降2 - 3倍,但结构仍可识别,且相机姿态估计的精度仅受到轻微影响。
2.3 收敛模式
DSPR中的收敛模式指
密集非刚性运动结构形状先验研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