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中衰落信道的容量分析与性能比较
一、SBX 衰落信道容量分析
1.1 衰落程度计算
在无线通信中,信道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衰落,衰落程度的定义是对信道衰落严重性的一种估计,其表达式为:
[af = \frac{E[s^2]}{E[s]^2} - 1]
为了得到这个表达式的最终结果,首先需要将公式 (4) 代入公式 (6),并利用特定的积分表 [15, (3.381.4)] 进行求解,得到 (E(s^v)) 的表达式:
[E(s^v) = \xi_Y \left(\frac{m_X}{\bar{X}}\right)^{m_X}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 \Gamma(m_X + z + v)}{z! \Gamma(m_X + z) \Gamma(m_Y)} (\psi)^z \left(\frac{m_X}{\bar{X}}\right)^{-m_X - z - v}]
然后将 (v = 1) 和 (v = 2) 代入上式,再代入衰落程度公式进行求解。
1.2 自适应传输方案下的容量分析
为了应对不同的信道条件,采用了四种自适应传输方案来分析 SBX 衰落信道的容量,具体如下:
-
CIFR(恒定信息速率)
:在 CIFR 方案中,发射机试图在不考虑信道条件的情况下支持固定的数据速率。它会根据信道衰落的严重程度调整发射功率,以应对衰落的影响。其信道容量表达式为:
[C_{CIFR} = B \log_2 \left(1 + \frac{1}{\int_{0}^{\infty} f_S(s) \frac{1}{s} ds} \right)]
其中,(B) 表示信道带宽(单位:赫兹)。通过使用积分表 [15, (3.381.4)] 对上述表达式进行求解,可得到 SBX 衰落信道下 CIFR 的最终表达式:
[C_{CIFR} = B \log_2 \left(1 + \frac{1}{\xi_Y (\psi)^{-z}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 \Gamma(m_X + z - 1)}{n! \Gamma(m_X + z) \Gamma(m_Y)} \left(\frac{m_X}{\bar{X}}\right)^{-z + 1}} \right)]
-
TIFR(阈值信息速率)
:CIFR 方案的缺点是在严重衰落时需要大量的功率来平衡。TIFR 方案克服了这一限制,当接收到的信噪比达到固定阈值 (s_{th}) 时,发射机才分配功率。其信道容量表达式为:
[C_{TIFR} = B \log_2 \left(1 + \frac{1}{\int_{s_{th}}^{\infty} f_S(s) \frac{1}{s} ds} \right) \times (1 - P_o)]
其中,(P_o) 是 SBX 衰落信道的中断概率,表达式为:
[P_o = \xi_Y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z! \Gamma(m_X + z) \Gamma(m_Y)} (\xi_X)^z g \left(m_X + z, \frac{m_X}{\bar{X}} s_o \right)]
首先,使用积分表 [15, (3.381.3)] 求解 (Y = \int_{s_{th}}^{\infty} f_S(s) \frac{1}{s} ds),得到:
[Y = \xi_Y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z! \Gamma(m_X + z) \Gamma(m_Y)} (\psi)^z \left(\frac{m_X}{\bar{X}}\right)^{-z + 1} \Gamma \left(m_X + z - 1, \frac{m_X}{\bar{X}} s_{th} \right)]
最后将 (P_o) 和 (Y) 的表达式代入 (C_{TIFR}) 公式中,即可得到最终表达式。
-
OPRA(最优功率和速率自适应)
:在 OPRA 方案中,发射端和接收端都可以获取信道的特性。其信道容量表达式为:
[C_{OPRA} = B \int_{0}^{\infty} \log_2 \left(\frac{s}{s_{th}} \right) f_S(s) ds]
其中,(s_{th}) 表示截止信噪比水平,当信噪比低于该值时,数据传输无法进行。该表达式需要满足条件:
[\int_{s_{th}}^{\infty} \left(\frac{1}{s} - \frac{1}{s_{th}} \right) f_S(s) ds = 1]
将公式 (4) 代入上述条件并求解积分,得到:
[\xi_Y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 (\psi)^z}{z! \Gamma(m_X + z) \Gamma(m_Y)} \left(\frac{m_X}{\bar{X}}\right)^{-z} \times \left{\frac{m_X}{\bar{X}} \Gamma \left(m_X + z - 1, \frac{m_X}{\bar{X}} s_{th} \right) - \frac{\Gamma \left(m_X + z, \frac{m_X}{\bar{X}} s_{th} \right)}{s_{th}} \right} = 1]
再利用 [18, (64)] 对 (C_{OPRA}) 表达式进行求解,得到 SBX 衰落信道下 OPRA 的最终表达式:
[C_{OPRA} = \xi_Y \left(\frac{m_X}{\bar{X}}\right)^{m_X}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 (\psi)^z}{z! \Gamma(m_X + z) \Gamma(m_Y)} \frac{(m_X + z - 1)!}{\left(\frac{m_X}{\bar{X}} s_{th} \right)^{m_X + z}} \times \sum_{r = 0}^{m_X + z - 1} \frac{\Gamma \left(r, \frac{m_X}{\bar{X}} s_{th} \right)}{r!}]
-
ORA(仅速率自适应)
:在 ORA 方案中,只有接收端可以获取信道的特性,而发射功率保持恒定。发射机根据信道的衰落条件调整传输速率。其信道容量表达式为:
[C_{ORA} = B \int_{0}^{\infty} \log_2 (1 + s) f_S(s) ds]
利用 [18, (78)] 对上述表达式进行求解,得到 SBX 衰落信道下 ORA 的最终表达式:
[C_{ORA} = B \xi_Y \left(\frac{m_X}{\bar{X}}\right)^{m_X} \sum_{z = 0}^{\infty} \frac{\Gamma(m_Y + z) (\psi)^z}{z! \Gamma(m_X + z) \Gamma(m_Y)} G_{3,1}^{2,3} \left(\frac{m_X}{\bar{X}} \left| \begin{array}{c} -m_X - z, 1 - m_X - z \ 0, -m_X - z, -m_X - z \end{array} \right. \right)]
其中,(G_{u,v}^{y,z}(\cdot)) 表示 Meijer G 函数。
1.3 数值结果分析
通过绘制不同自适应传输方案下信道容量与平均信噪比(SNR)的关系图,来直观地展示不同参数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
CIFR 方案
:当衰落参数 (m_X) 从 2 增加到 4 时,在固定平均信噪比为 10 dB 的情况下,信道容量提高了 0.5 bits/s/Hz。同时,在较低的 SNR 值下,阴影参数 (m_Y = 50) 的曲线表现优于 (m_Y = 1) 的曲线。较低的 (m_Y) 值表示严重的阴影,而较高的 (m_Y) 值表示较轻的阴影。
-
TIFR 方案
:对于 TIFR 方案,当阴影参数 (m_Y) 固定为 1 时,在平均信噪比为 20 dB 的情况下,衰落参数 (m_X = 1) 和 (m_X = 4) 时的容量差异约为 1.5 bits/s/Hz。这是因为系统在较小的 (m_X) 值下性能会变差,而随着 (m_X) 值的增加,性能会得到改善。
-
OPRA 和 ORA 方案
:在固定阴影参数 (m_Y = 1) 的情况下,当平均信噪比为 15 dB 时,衰落参数 (m_X = 4) 时 OPRA 方案的容量约为 4.5 bits/s/Hz,而 (m_X = 1) 时约为 4 bits/s/Hz。在低 SNR 值下,OPRA 方案的容量优于 ORA 方案,而在高 SNR 值下,两者的容量趋于相同。随着衰落参数的增加,衰落的影响会减小。
-
不同方案的比较
:当衰落参数 (m_X = 4) 和阴影参数 (m_Y = 1) 固定时,比较 TIFR、CIFR、OPRA 和 ORA 四种方案的容量。结果表明,OPRA 方案的容量优于 ORA、TIFR 和 CIFR 方案。在严重衰落时,发射机以全功率发射信号,但接收机可能无法恢复这些信号,从而降低了信道容量。在较高的平均 SNR 值下,TIFR 和 CIFR;OPRA 和 ORA 的容量会趋于相同。
1.4 结论
通过对 SBX 衰落信道下不同自适应传输方案的容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信道容量随着衰落参数 (m_X) 和阴影参数 (m_Y) 的增加而提高。在四种自适应传输方案中,OPRA 方案的容量表现最佳,而 CIFR 方案的容量最低。
二、L - SC 和 L - MRC 在不同衰落信道下的性能比较
2.1 引言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会经历多径衰落效应,这是由于信号的反射、衍射和散射造成的。这些效应会扭曲信号,严重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为了减少衰落的影响,采用了多种技术,其中分集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分集允许信号的多个相似副本通过独立的不同路径传输,并在接收端进行合并,从而降低了所有分支上衰落的总体概率,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SNR)。
2.2 分集技术
本文分析了两种分集技术:选择合并(SC)和最大比合并(MRC),并将其应用于 L 分支的不同衰落信道中,具体如下:
-
选择合并(SC)
:SC 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分集技术,它只处理一个分集分支。在合并器中,选择具有最大 SNR 的分支。其输出 SNR 表达式为:
[s_{SC} = \max (s_1, s_2, \cdots, s_L)]
其中,(s_1, s_2, \cdots, s_L) 表示 L 个分集分支的瞬时接收 SNR。
-
最大比合并(MRC)
:MRC 是一种有效的接收技术,当干扰较小时,无论不同分集分支上的衰落统计如何,它都能表现良好。所有来自不同分集分支的输入信号在合并器输出端进行同相、按比例加权并代数相加。其输出 SNR 表达式为:
[s_{MRC} = \sum_{l = 1}^{L} s_l]
其中,(s_l) 表示第 (l) 个分集分支的瞬时接收 SNR,(l) 的取值范围是从 1 到 L。
2.3 性能分析
通过研究平均误比特率(ABER)和中断概率,来比较 L - SC 和 L - MRC 在 Rayleigh、Rician 和 Nakagami - m 三种不同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具体的 ABER 表达式如下:
|衰落信道|分集技术|ABER 表达式|
| ---- | ---- | ---- |
|Rayleigh|SC|[P_{e,Rayleigh}^{SC}(s) = L \frac{1}{2} \sum_{q = 0}^{L - 1} \binom{L - 1}{q} (-1)^q \frac{1}{1 + q} \left[1 - \frac{1}{\sqrt{1 + \frac{1 + q}{\bar{s}}}} \right]]|
|Rayleigh|MRC|[P_{e,Rayleigh}^{MRC}(s) = \frac{A}{\sqrt{\frac{B}{2}} \Gamma \left(\frac{L + 1}{2} \right)} \frac{1}{2 \pi s^L (L - 1)! L} \left(\frac{B}{2} + \frac{1}{s} \right)^{L + \frac{1}{2}} {}
2F_1 \left(1, \frac{L + 1}{2}; L + 1; \frac{1}{s} \left(\frac{B}{2} + \frac{1}{s} \right) \right)]|
|Rician|SC|[P
{e,Rician}^{SC}(s) = \frac{AL}{2 \pi s^2} \left(\frac{B}{2} \right) \sum_{q = 0}^{L - 1} \binom{L - 1}{q} (-1)^q e^{-(q + 1) \frac{1}{s} - K} \sum_{t = 0}^{\infty} \left(\frac{1}{t! e^K} - \sum_{k = 0}^{t - 1} \frac{K^k \Gamma(2 + t)}{k!} \right) \left(\frac{3}{2} + t \right) \left(\frac{B}{2} + \frac{1}{s} \right)^{2 + t} {}
2F_1 \left(1, 2 + t; \frac{5}{2} + t; \frac{1}{s} \left(\frac{B}{2} + \frac{1}{s} \right) \right)]|
|Rician|MRC|[P
{e,Rician}^{MRC}(s) = \frac{A}{2 \pi} \sum_{m = 0}^{\infty} \frac{K^m e^K}{m! \Gamma(m + L)} G_{2,1}^{2,2} \left(\frac{Bs}{2(L + K)} \left| \begin{array}{c} -L - m + 1, 1 \ 0, 0.5 \end{array} \right. \right)]|
|Nakagami - m|SC|[P_{e,Nakagami}^{SC}(s) = \frac{AB}{2 \pi \Gamma(B) \Gamma(m)} \sum_{j = 0}^{L - 1} \sum_{k = 0}^{j(m - 1)} \sum_{i = k - (m - 1)}^{k} (-1)^j \frac{D_i(j - 1)}{(k - i)!} \binom{L - 1}{j} \frac{\Gamma(m + k + B) \left(\frac{m}{\bar{s}} \right)^{m + k}}{(m + k) \left(A + \frac{(j + 1)m}{\bar{s}} \right)^{m + k + B}} {}
2F_1 \left(1, 2 + t; \frac{5}{2} + t; \frac{1}{s} \left(\frac{B}{2} + \frac{1}{s} \right) \right)]|
|Nakagami - m|MRC|[P
{e,Nakagami}^{MRC}(s) = \frac{A}{2 \pi \Gamma(mL)} \left(\frac{B}{2} \right) \left(\frac{m}{\bar{s}} \right)^{mL} \frac{\Gamma(mL + \frac{1}{2})}{mL} \left(\frac{B}{2} + \frac{m}{\bar{s}} \right)^{mL + \frac{1}{2}} {}_2F_1 \left(1, mL + \frac{1}{2}; mL + 1; \frac{m}{\bar{s}} \left(\frac{B}{2} + \frac{m}{\bar{s}} \right) \right)]|
其中,(L) 表示分集分支的数量,(s) 表示输出 SNR,(\bar{s}) 表示平均输出 SNR,(\Gamma(\cdot)) 表示伽马函数,({}_2F_1(\cdot)) 表示超几何函数,(K) 表示 Rician 因子,(m) 表示 Nakagami - m 衰落参数,(A) 和 (B) 是与调制方式相关的参数(对于二进制 PSK 调制,(A = 1),(B = 2))。
2.4 结论
通过对不同衰落信道下 L - SC 和 L - MRC 分集技术的性能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不同的衰落信道中,MRC 技术通常比 SC 技术具有更好的性能,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增益和更低的误比特率。同时,不同的衰落信道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在 Rayleigh 衰落信道中,随着分集分支数量的增加,系统的性能会得到显著改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和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分集技术和调制方式,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无论是 SBX 衰落信道下的容量分析,还是不同衰落信道下 L - SC 和 L - MRC 分集技术的性能比较,都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通过合理选择自适应传输方案和分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信道容量,降低误比特率,从而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三、总结与展望
3.1 关键要点总结
-
SBX 衰落信道容量分析
- 通过计算衰落程度,采用四种自适应传输方案(CIFR、TIFR、OPRA、ORA)对 SBX 衰落信道容量进行分析。
- 数值结果表明,信道容量随衰落参数 (m_X) 和阴影参数 (m_Y) 的增加而提高,OPRA 方案容量最佳,CIFR 方案容量最低。
-
L - SC 和 L - MRC 在不同衰落信道下的性能比较
- 研究了选择合并(SC)和最大比合并(MRC)两种分集技术在 Rayleigh、Rician 和 Nakagami - m 衰落信道下的性能。
- 平均误比特率(ABER)和中断概率的分析显示,MRC 技术通常比 SC 技术性能更好,不同衰落信道对系统性能影响不同。
3.2 未来研究方向
- 新的自适应传输方案 :探索更高效的自适应传输方案,以进一步提高信道容量和系统性能。例如,可以结合多种自适应策略,根据实时信道条件动态调整传输参数。
- 新型分集技术 :研究新型的分集技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无线信道环境。例如,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分集技术,通过学习信道特征自动选择最优的合并方式。
- 多用户场景 :将研究扩展到多用户场景,分析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信道时的容量和性能。考虑用户之间的干扰和协作,优化系统资源分配。
3.3 决策流程图
graph LR
classDef startend fill:#F5EBFF,stroke:#BE8FED,stroke-width:2px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classDef decision fill:#FFF6CC,stroke:#FFBC52,stroke-width:2px
A([开始]):::startend --> B{选择分析场景}:::decision
B -->|SBX 衰落信道| C(计算衰落程度):::process
B -->|不同衰落信道| D(选择分集技术):::process
C --> E(采用自适应传输方案):::process
E --> F(分析信道容量):::process
F --> G(绘制数值结果图):::process
D --> H(确定衰落信道类型):::process
H --> I(计算 ABER 和中断概率):::process
I --> J(比较 L - SC 和 L - MRC 性能):::process
G --> K([结束]):::startend
J --> K
3.4 总结表格
| 研究内容 | 关键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 |
|---|---|---|
| SBX 衰落信道容量分析 | 信道容量随 (m_X) 和 (m_Y) 增加而提高,OPRA 方案最佳,CIFR 方案最差 | 新的自适应传输方案、多用户场景分析 |
| L - SC 和 L - MRC 在不同衰落信道下的性能比较 | MRC 技术通常优于 SC 技术,不同衰落信道影响不同 | 新型分集技术、多用户场景研究 |
通过对无线通信中衰落信道的容量分析和性能比较的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特性。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超级会员免费看
112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