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测量技术与误差分析
在电场测量领域,准确获取电场参数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场测量的相关技术、误差来源以及不同类型电场探头的比较。
1. 电场测量设备原理
有一种电场测量设备,其设计包含一个可周期性充电和放电的电容器。这种结构对宽频率范围的电动势(EMF)敏感,尤其对电力线频率的电场敏感。为了限制设备的灵敏度,会选择一个 RC 网络的时间常数等于键控频率。前端放大器作为单位增益放大的匹配放大器,将信号输入到低通滤波器(LF),经过积分后,信号被输送到指示器。该概念已有多个版本被证明有效,其中最复杂的实现包含两个探头,可进行对称测量,但基本原理都是基于设备输入的键控。
2. 测量天线与场源的相互作用
2.1 场源结构对电场测量精度的影响
之前的讨论定义了误差 δ1E 和 δ’2E。δ1E 是 h/λ 比的函数,代表沿天线的相位变化的影响;而 δ’2E 取决于 R0/h 和 α,它表示了天线与源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及源的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由于引入公式(4.11)时的简化,计算误差被高估了近两倍。为了更精确地估计,假设沿天线的测量场的相位变化不发生(精度到 δ1E),即公式(4.4)和(4.5)中的 exp(–jkR) 等于 exp(–jkR0),这意味着测量天线在电气上足够短,天线中感应的电动势沿天线平均。
根据这些假设,定义误差 δ2E 为:
(\delta_{2E}=\frac{e - e’}{e})
其中:
(e = C \int_{R_0 - h}^{R_0 + h} \frac{E_1}{R^{\alpha}} \exp(-jkR) dR)
(e’ = C \f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