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 - 反应建模:定量评估的全面指南
1. 暴露与剂量
暴露描述了外源性物质与个体“外部边界”的接触情况,具有定性和定量特征。而剂量则是接触发生后,个体体内物质的精确数值量,描述进入生物体并作用于靶部位的物质数量。
物质可在不同时间(如环境暴露、意外接触、医疗治疗等),通过不同途径(如吸入、皮肤接触、口服等)进入生物体。在体内过程中,物质会经过多个部位,最终到达作用部位或被排出。多数物质会分解成子产物、代谢成后续化合物,或诱导生物体产生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
剂量可分为以下几种:
- 应用剂量 :用于吸收的量。
- 内剂量 :穿过吸收边界的量。
- 送达剂量(靶剂量) :在发生毒性相互作用的器官处可用的量。
美国环保局(1999 年)建议检查以下方面:
- 剂量是以环境浓度、应用剂量还是靶器官送达剂量表示。
- 剂量是以母体化合物、一种或多种代谢物,还是两者来表示。
- 剂量模式和时间的影响是否显著。
- 使用动物数据时,从动物剂量到人类剂量的转换。
- 不同暴露途径之间的转换度量。
在实际风险评估中,可能无法测量靶器官剂量,原因包括:仅有动物实验数据而无人体研究数据;易感亚组缺乏剂量信息;暴露数据与待监管的暴露类型不对应;由于生物机体的复杂性,无法在靶部位进行测量。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种间和种内剂量调整、途径间外推以及基于生理模型的毒代动力学分析等方法,以至少近似计算剂量参数。当暴露持续个体一生时,还提出了个体剂量平均方法(如使用剂量随时间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