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美——20条编程技巧

本文探讨了代码规范的重要性,包括命名、注释、函数和类的大小、代码布局等方面,强调了统一编码规范和提高代码可读性的策略。同时,提到了编程技巧,如逻辑拆分、避免魔法数、使用解释性变量等,以提升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关于命名
  • 命名的关键是能准确达意。对于不同作用域的命名,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不同的长度。作用域小的变量(比如临时变量),可以适当地选择短一些的命名方式。除此之外,命名中也可以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缩写。
  • 我们可以借助类的信息来简化属性、函数的命名,利用函数的信息来简化函数参数的命名。
  • 命名要可读、可搜索。不要使用生僻的、不好读的英文单词来命名。除此之外,命名要符合项目的统一规范,不要用些反直觉的命名。
  • 接口有两种命名方式:一种是在接口中带前缀“I”;另一种是在接口的实现类中带后缀“Impl”。对于抽象类的命名,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带上前缀“Abstract”,一种是不带前缀。这两种命名方式都可以,关键是要在项目中统一。
关于注释
  • 注释的目的就是让代码更容易看懂。只要符合这个要求的内容,你就可以将它写到注释里。总结一下,注释的内容主要包含这样三个方面: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于一些复杂的类和接口,我们可能还需要写明“如何用”。
  • 注释本身有一定的维护成本,所以并非越多越好。类和函数一定要写注释,而且要写得尽可能全面、详细,而函数内部的注释要相对少一些,一般都是靠好的命名、提炼函数、解释性变量、总结性注释来提高代码可读性。
函数、类多大才合适?

函数的代码行数不要超过一屏幕的大小,比如 50 行。类的大小限制比较难确定。

一行代码多长最合适?

最好不要超过 IDE 显示的宽度。当然,限制也不能太小,太小会导致很多稍微长点的语句被折成两行,也会影响到代码的整洁,不利于阅读。

善用空行分割单元块

对于比较长的函数,为了让逻辑更加清晰,可以使用空行来分割各个代码块。在类内部,成员变量与函数之间、静态成员变量与普通成员变量之间、函数之间,甚至成员变量之间,都可以通过添加空行的方式,让不同模块的代码之间的界限更加明确。

四格缩进还是两格缩进?

我个人比较推荐使用两格缩进,这样可以节省空间,特别是在代码嵌套层次比较深的情况下。除此之外,值得强调的是,不管是用两格缩进还是四格缩进,一定不要用 tab 键缩进。因为在不同的 IDE 下,tab 键的显示宽度不同,有的显示为四格缩进,有的显示为两格缩进。如果在同一个项目中,不同的同事使用不同的缩进方式(空格缩进或 tab 键缩进),有可能会导致有的代码显示为两格缩进、有的代码显示为四格缩进。

大括号是否要另起一行?

我个人还是比较推荐将大括号放到跟上一条语句同一行的风格,这样可以节省代码行数。但是,将大括号另起一行,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左右括号可以垂直对齐,哪些代码属于哪一个代码块,更加一目了然。

类中成员的排列顺序

在 Google Java 编程规范中,依赖类按照字母序从小到大排列。类中先写成员变量后写函数。成员变量之间或函数之间,先写静态成员变量或函数,后写普通变量或函数,并且按照作用域大小依次排列。

在类中,成员变量排在函数的前面。成员变量之间或函数之间,都是按照“先静态(静态函数或静态成员变量)、后普通(非静态函数或非静态成员变量)”的方式来排列的。除此之外,成员变量之间或函数之间,还会按照作用域范围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先写 public 成员变量或函数,然后是 protected 的,最后是 private 的。

不过,不同的编程语言中,类内部成员的排列顺序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 C++ 中,成员变量会习惯性放到函数后面。除此之外,函数之间的排列顺序,会按照刚刚我们提到的作用域的大小来排列。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排列习惯,那就是把有调用关系的函数放到一块。比如,一个 public 函数调用了另外一个 private 函数,那就把这两者放到一块。

所有的代码风格都没有对错和优劣之分,只要能在团队、项目中统一即可,不过,最好能跟业内推荐的风格、开源项目的代码风格相一致。

关于编码技巧
  • 将复杂的逻辑提炼拆分成函数和类。
  • 通过拆分成多个函数或将参数封装为对象的方式,来处理参数过多的情况。
  • 函数中不要使用参数来做代码执行逻辑的控制。
  • 函数设计要职责单一。
  • 移除过深的嵌套层次,方法包括:去掉多余的 if 或 else 语句,使用 continue、break、return 关键字提前退出嵌套,调整执行顺序来减少嵌套,将部分嵌套逻辑抽象成函数。
  • 用字面常量取代魔法数。
  • 用解释性变量来解释复杂表达式,以此提高代码可读性。
统一编码规范

项目、团队,甚至公司,一定要制定统一的编码规范,并且通过 Code Review 督促执行,这对提高代码质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设计模式是一种经过总结、优化的、可重复使用的设计经验的总结。它是软件工程中一种解决特定问题的可复用方案。设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变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设计模式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同时也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用于描述对象的创建过程,结构型模式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对象的行为和交互。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设计模式。 1.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工厂模式是一种常用的创建型模式,它使用一个工厂方法来创建对象,而不是通过直接调用构造函数。工厂模式可以隐藏对象的创建过程,使代码更加灵活和易于维护。工厂模式可以分为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 2.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单例模式是一种创建型模式,它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单例模式可以保证对象的唯一性,避免了多个实例对系统资源的浪费。 3.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代理模式是一种结构型模式,它为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可以增加对象的安全性,降低对象的访问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装饰器模式是一种结构型模式,它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而不需要修改这个对象的代码。装饰器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子类来扩展对象的功能,从而使代码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5.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当主题对象状态发生改变时,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使它们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状态。 以上是五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们在软件开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设计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代码、降低程序的耦合度、提高程序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编程技巧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