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1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 三类网络:电信网络(电话、传真)、有线电视网络(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
  • 发展最快并起着核心作用:计算机网络;
  • 随着技术发展,“三网融合”。
2.Internet:全球最大、最重要的计算机网络

(1)两个译名:

  • 因特网:推荐,但长期没得到推广;
  • 互联网:目前流行最广。Internet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的。

(2)互联网≠互连网:互连网: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3.互联网是什么?
  • 应用和服务:游戏,视频,社交,电子邮件,购物,网店, 网银,无现金支付,数字钱包,数字货币
  • 工作原理:互连结构,交换技术, TCP/IP 体系结构与协议

二、互联网的2个重要特点

是Internet提供许多服务的基础。

1.连通性
  1. 使上网用户可以非常便捷、经济地交换各种信息;
  2. 好像彼此直接相连。
2.资源共享
  1. 信息、软件、硬件共享;
  2. 资源好像就在身边一样使用方便

1.2 互联网概述

一、网络的网络

1. 计算机网络
  1. 简称网络,是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
  2. 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路由器等。
2. 互连网(internetwork或internet)
  1. 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
  2. 网络的网络。

 用云表示网络,可以先不考虑细节,集中精力讨论与互连网有关的一些问题。

3. 网络与互连网
  1.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2. 互连网:把许多网络通过一些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3. 互连网 (internet) ≠ 互联网 (Internet)

二、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69-1990
  • 从ARPANET(单个交换分组网)向互联网发展
  • 1983年TCP/IP协议
  • 1983年作为互联网诞生的时间
2.第二阶段:1985-1993
  • 简称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或企业网)
3.第三阶段:1993-现在
  • 出现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①提供接入到互联网的服务;②收取一定费用。现在的互联网是全世界无数大大小小ISP所共同拥有的。
  • 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在互联网上向所有用户提供视频等内容的公司。不向用户提供互联网的转接服务。
4.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WWW的问世
  • World Wide Web,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开发

  • 互联网指数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1.3 互联网的组成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一、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 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处在互联网边缘部分。这些主机成为端系统
1.“计算机之间通信”的含义

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通信。

2.端系统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

(1)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

  • 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 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 通信可以是双向的,Client和Server都可发送和接受数据;
  • 客户程序特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需主动向原地服务器发起通信,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
  • 服务器程序特点: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通信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

(2)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

  • 两台主机在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
  • 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的连接通信;
  • 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二、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 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 向网络边缘中的主机提供连通性,使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的关键构建,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典型交换技术:
  •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

(1)特点:电话线对数和电话机数量平方(n²)成正比 :  n*(n-1)/2

(2)电路交换特点: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 建立连接(占用通道资源);
  • 通话(一直占用通话资源);
  •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应对突发数据不方便。

2.分组交换

(1)在发送端,先把报文划分成更小的等长数据段。

数据段前添加首部构成了分组

(2)分组交换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 互联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分组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 发送端依次把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4)分组在互联网中的转发

  • 根据首部中包含的目的地址、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进行转发。
  • 每一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 位于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负责转发分组,即进行分组交换。
  • 路由器要创建和动态维护转发表

(5)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6)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 排队延迟: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
  • 不保证带宽:动态分配。
  • 增加开销:各分组必须携带控制信息;路由器要暂存分组,维护转发表等。
3.三种交换的主要区别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一、计算加网络的定义

  •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不用背)。

二、几种不同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1.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

若中央处理器之间距离很近(1m或更小),则一般称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是计算机网络。

2.按照网络的使用者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一、性能指标

1. 速率 bit/s
  • 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千 = K = 2^{10} = 1024,兆 = M = 2^{20} = 1024 K,吉 = G = 2^{30}= 1024 M

1 字节 (Byte) =  8 比特 (bit)

 2.带宽 
  • 最高数据率,单位就是bit/s。
  • 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3. 吞吐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实际数据量。
4. 时延
  • 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组成: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1)发送时延: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

(2)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 电磁波在真空中:3.0 \times 10^5 km/s
  • 铜线电缆中:2.3 \times 10^5 km/s
  • 光纤中:2.0 \times 10^5 km/s

(3)时延产生的地方

(4)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 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例题

结点 A 要将一个数据块通过 1000 km 的光纤链路发送给结点 B。假设忽略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请分别计算下列情况时的总时延,并验证“数据的发送速率越高,其传送的总时延就越小”的说法是否正确。

  1. 数据块大小为 100 MB,信道带宽为 1 Mbit/s
  2. 数据块大小为 100 MB,信道带宽为 100 Mbit/s
  3. 数据块大小为 1 B,信道带宽为 1 Mbit/s
  4. 数据块大小为 1 B,信道带宽为 1 Gbit/s

解:      

传播时延 = 1000 km / 2.0 ⅹ 105 km/s = 5 ms。

  1. 发送时延 = 100 \times 2^{20} \times 8 \div 10^6= 838.9 s,         总时延 = 838.9 + 0.005 ≈ 838.9 s。
  2. 发送时延 = 100 \times 2^{20} \times 8 \div 10^8= 8.389 s         总时延 = 8.389 + 0.005 = 8.394 s。缩小到(1)的近 1/100。
  3. 发送时延 = 1 \times 8 \div 10^{6} = 8 \times 10^{-6} s = 8 μs,           总时延 = 0.008 + 5 = 5.008 ms。
  4. 发送时延 = 1 \times 8 \div 10^9 = 8 \times 10^{-9}s = 0.008 μs         总时延 = 0.000008 + 5 = 5.000008 ms。与(3)相比没有明显减小。 

(5)时延带宽积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 管道中的比特数表示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比特数。
  • 只有在代表链路的管道都充满比特时,链路才得到了充分利用。

(6)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 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例题

结点 A 要将一个 100 MB 数据以 100 Mbit/s 的速率发送给结点 B,B 正确收完该数据后,就立即向 A 发送确认。假定 A 只有在收到 B 的确认信息后,才能继续向 B 发送数据,且确认信息很短。计算 A 向 B 发送数据的有效数据率。

解:

 (7)利用率

  • 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被利用。

  • D0:网络空闲时的时延。
  • D:网络在当前的时延。
  • U:网络当前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实际上是4层,但是把网络接口层分成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完成
  • 运输层:为两台主机进程之间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 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数据链路层:实现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可靠通信。将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检查收到的帧有无对错
  • 物理层:实现比特(0或1)的传输

第2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1.2 主要任务(知道这四个词就可以)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一、常用术语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常见编码方式

二、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

三、更好的方法:正交振幅调制QAM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一、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二、信噪比

三、香农公式

四、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的方法

五、注意: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意义不同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引型传输媒体

一、双绞线(网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