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场景识别:机器人软件架构与数据处理
1. 主动场景识别概述
主动场景识别(ASR)旨在对场景进行高效、准确的识别。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最近一次被动场景识别(PSR)有未使用的部分场景模型留存,状态机将重新进入目标姿态预测阶段,开启新一轮的间接搜索。
2. 机器人软件架构
为实现 ASR 的各项功能,我们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了分布式和审议式的机器人架构。该架构以分层状态机为核心,通过消息传递协调各组件,与“具有理性智能体”的机器人概念相契合。
以下是架构中的主要组件及其功能:
| 组件名称 | 功能描述 |
| — | — |
| 离线知识库(OKB) | 存储在 ASR 执行过程中不变的数据,如场景类别模型、ISM 树、2D 平面图、家具的 6 - DoF 姿态等。 |
| 在线世界模型(OWM) | 存储 ASR 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在每次接收新场景模型前清空旧内容。初始输入来自全局机器人定位和直接搜索。 |
| 被动场景识别(PSR) | 基于 ISM 树进行场景识别。首先向状态机请求 OWM 中的所有对象模型,再请求包含已识别对象的场景类别的 ISM 树,执行场景识别算法,将不完整的场景模型存入缓冲区,将每个场景类别中置信度最高的场景模型传输到 OWM。 |
| 对象姿态预测(OPP) | 封装场景模型采样和姿态预测算法。从 PSR 的缓冲区获取部分场景模型,进行采样后预测姿态,将预测结果合并为姿态云发送给状态机。 |
| 最佳视角估计(NBV 估计) | 封装两种技术。根据 OPP 提供的对象姿态云和机器人当前配置,估计相机视角以检测缺失对象,并更新对象姿态云。 |
| 执行器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