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学说的概念与历史形成
(一)概念界定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指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划分为属性相反的两个方面(阴与阳),二者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处于动态平衡中,共同推动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亡。
🌟 核心定义:
阴阳是相对属性,不是绝对存在。如"寒为阴,热为阳",但"寒"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阳"(如寒极生热)。
(二)历史形成脉络
| 时期 | 代表文献 | 阴阳学说发展 | 关键贡献 |
|---|---|---|---|
| 先秦 | 《易经》《尚书》 | 阴阳作为宇宙本原 |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 |
| 春秋战国 | 《内经》 | 首次系统应用于医学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奠定理论框架 |
| 汉代 | 《伤寒论》 | 阴阳辨证指导临床 | 张仲景"六经辨证"(太阳为阳,少阴为阴)< |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0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