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科属性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医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千年实践积累与哲学思辨逐步构建而成。其形成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① 远古至先秦时期:经验医学的萌芽
- 原始社会已有用砭石、草药、灸法等治疗疾病的实践。
- 商周时期出现“巫医合一”现象,但逐渐向理性医学过渡。
- 《山海经》《周礼》等文献记载了早期药物和疾病分类。
② 战国至秦汉:理论体系奠基期(标志性著作:《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 首次系统提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养生等核心理论。
- 强调“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 《难经》:补充《内经》未尽之义,尤其对脉诊、奇经八脉有深入论述。
- 《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药性理论。
-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 创立“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基础。
- 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③ 魏晋至隋唐:理论整合与临床拓展
- 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编撰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4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