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与挑战
1. 数据可视化的理论思考视角
从理论层面思考数据可视化包含多种视角。全面构建数据可视化理论,有助于解释可视化及其运行机制。将可视化视为多方面的复杂组合,会引发对特定问题的理论思考,比如与可视化中的用户(及其任务)相关的问题,或者能将数据成功传达给用户的数学和技术概念相关的问题。
随着可视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物理、化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相比,数据可视化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该领域正在寻求主要解释和理论基础。显然,人们不能期望不经过任何中间步骤就能得出一个万能且永恒的理论,科学理论是随着时间发展的,每一次对旧理论的证伪都会促使新的、更好的理论的形成。
2. 不同方面对可视化理论的贡献
2.1 可视化基础的多方面构成
可视化理论基础涉及多个领域,从信号处理到软件设计和感知。可视化基础的格局可从三个方面来描述:人类方面、系统方面和形式方面,以及这些可视化基础所植根的领域。
- 人类方面 :与社会科学相关,强调人类在可视化中的作用,包括人类的感知、认知和决策等。
- 系统方面 :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相关,涉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现。
- 形式方面 :与形式科学相关,如数学、逻辑等,为可视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可视化理论的基础。例如,软件设计在可视化中涉及系统和人类两个方面,数据挖掘既与数据库编程(系统方面)相关,也与机器学习和统计学(形式方面)相关。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