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析人工智能既便利人类又可能灭亡人类的内部张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说的人工智能究竟是哪种人工智能?二是这种张力是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如果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那么就可按历史、流派、文化、功能等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按照功能大小,人工智能主要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所谓弱人工智能主要是为满足特定需要、在特定方面对人的某一部分具体职能的替代和模仿的智能。
这部分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智能。所谓强人工智能,主要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或一般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智能机器具有一定思考能力,比如,智慧电厂某些判断、自动驾驶的推理判断。超人工智能指具有相对自我学习、拥有与人类大脑相似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人工智能在科幻片中有很多,比如《人工智能》电影中的威尔,《机器姬》的那位机器人。这种超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既然人工智能的种类有如此的不同,那么按照这些种类推断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如果不在概念统一的共识下进行讨论,一定是鸡同鸭讲式沟通。这也是很多人对人工智能产生不同认识、得出不同判断,进而拥护或反对人工智能的原因。对能源电力来讲,我们日常接触的发、供、配、用电和大、云、物、移、智等概念,主要是电力领域的弱人工智能,即模仿人类的眼睛、耳朵、身体等五识的智能机器。这些人工智能是强人工智能的基础。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强人工智能,即通用人工智能。这是因为,虽然弱人工能力有潜力发展为人类的替代者,但只是在某个专门领域内发挥作用;超级人工智能还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在不确定的遥远未来里。
此时,我们就要回答:强人工智能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即人工智能张力是在什么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背景就是很多人所确认的我们已经进入的人工智能时代。当然,使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说法,不是认为这个时代只有人工智能而没有能源互联网、基因工程、物联网等科技,而是认为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正如铁器时代也有工业,电气时代也有农耕一样。这个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使人类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发生了重要的甚至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类属性的改变。人工智能不仅通过基因编辑等形式改变了人类的生理属性(比如试管婴儿、人造心脏对人类的生理结构的塑造),而且还通过替代人类计算、记忆等形式改变了人类的智力属性(文化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生理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改变呈现不断汇合的趋势,这种融合的交替作用正加快人类属性的较大改变。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先前有关人性和理性的理论都要予以重新的审视。
综上所述,对于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失业问题甚至造就无用阶层的问题,应该确立公正原则,让人工智能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让尽可能多的人共享其成果。任何人都应平等接触人工智能,可以自由使用人工智能。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会有新变化,我们应该面对这些已经或即将发生的变化提出新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