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集理论与模糊逻辑:原理、历史与应用
1. 模糊集理论的优雅降级原理
在复杂决策应用中,模糊集理论的标签能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提供支持,比如在生物信息学领域。Marr提出的第二个原理是优雅降级原理(PGD),该原理指出,当输入质量下降时,算法应能给出部分(合理)答案。也就是说,智能算法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和连续性。
利用隶属度或其他模糊结构来计算对输入条件响应的技术,相比传统的清晰算法,在降级时表现更为优雅。以一个简单的癌症筛查任务为例,若仅依赖单一测试值,如微阵列分析中特定基因的表达量。若采用二元(癌症/非癌症)的清晰算法,基于阈值判断,测试分数中的微小噪声可能会使筛查结果从非癌症变为癌症,反之亦然。但如果输出是基于阈值附近的梯形函数建模的癌症诊断隶属度,那么这种小的扰动只会使风险程度发生相应的小变化。这一简单例子体现了模糊模型对PGD概念的接纳。
2. 模糊集理论的发展历程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早已被探讨。1923年,Bertrand Russell指出传统逻辑通常假定使用精确符号,因此不适用于现实生活,仅适用于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哲学家Max Black也关注语言中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及其对逻辑的影响,他认为所有需借助感官应用的术语都是模糊的。1937年,Black提出了如今与隶属函数相关的概念,还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构建了体现某些词汇模糊性的隶属函数。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模糊集理论始于Lotfi A. Zadeh 1965年的论文,该论文将这一主题发展成了当前的形式。形式模糊逻辑的数学基础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波兰逻辑学家Jan Lukasiewicz对无限值逻辑的研究,他构建了一系列多值逻辑系统,从有限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