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拟态集成电路设计策略与实例分析
1. 突触数据处理与模型选择
1.1 突触数据复用与计算问题
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前数据需在同一输入上复用,这就需要数字资源,同时会带来混合电路问题。若考虑传入动作电位的来源,多突触就失去了意义,也无法计算短期可塑性现象,因此适应计算在网络结构中进行。
1.2 单突触模型
最简单的单突触形式为:
$G_{syn} = A_i \exp((t_i – t)/t)$
其中,$t_i$ 和 $A_i$ 在事件 $i$ 和 $i+1$ 之间定义。不过,也可使用其他函数,如 $f(t) = t\exp(–t/\tau)$,唯一的约束是,对于每个 $A$、$t_a$、$B$ 和 $t_b$,存在 $C$ 和 $t_c$ 使得:$A f(t–t_a) + B f(t–t_b) = C f (t–t_c)$。借助此规则,只需修改系数就能考虑新连接。
1.3 突触模型选择依据
突触模型的选择取决于目标神经网络的规模,具体如下表所示:
| 网络规模 | 需求特点 | 合适的突触模型 |
| ---- | ---- | ---- |
| 小型网络 | 对生物学准确性要求高,注重神经元多样性模拟 | 单突触,每个连接只需一个参数,无需特定架构,永久连线即可,权重是突触参数,零权重表示无连接 |
| 大型网络 | 无需为每个神经元调整大量参数,每种突触类型的突触前神经元数量增加 | 多突触更合适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