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价值论证框架与信念修正及 EM 算法解读
1. 受限价值论证框架
在受限价值论证框架中,存在两种推理关系用于定义可接受性语义。根据定义 21,在优先扩展下,论证 c 和 d 被客观接受,而论证 a 和 b 被拒绝。
通过应用这两种推理关系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应用第二种推理关系得到的结果与群体表达的偏好和约束更一致。例如,应用第一种推理关系时,论证 c 被拒绝,尽管 val(c)=健康,且“健康”是偏好受众 p2 的首选,并且在约束中未被排除;而应用第二种推理关系时,c 被客观接受,这是预期的结果。
第一种推理关系比第二种更谨慎,因为它在定义可接受论证集时需要更多条件。并且,每个关于论证价值的约束都有其对应的关于论证的约束。该框架可用于许多应用,如多准则决策问题,其中价值可视为准则,偏好是准则间的相对重要性,约束是关于准则的要求,还能给出相应论证。
2. EM 算法概述
EM(期望 - 最大化)算法是一种迭代技术,旨在解决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当最大似然估计器没有封闭形式的解时,找到一个参数化模型以实现似然函数的局部最大值;二是在存在缺失数据(无监督或半监督学习)的情况下使用。
其基本步骤如下:
- 引入一个潜在(未观察到)变量,其分布与观察变量依赖于相同的参数。
- 评估参数的初始值(或值向量)。
- 每次迭代交替进行“期望”(E)步骤和“最大化”(M)步骤:
- 期望步骤:假设未观察变量的经验分布与观察数据一致。
- 最大化步骤:基于潜在变量和观察变量的联合经验分布确定最大似然估计器。
- 重复迭代直到达到某种稳定性。该过程能提供似然函数值的递增序列,在满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