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适在所难免,这是重要讯号,提醒我们采取行动以保障生命安全,正如痛楚让手从滚烫的炉火上缩回来一样。心理不安也在所难免,例如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学到对孩子及族群成员投入越来越多的感情,藉以保障祖先的基因代代相传,于是当挚爱的人遭遇危险时我们会感到痛苦,当他们受到伤害时,我们就会感到悲伤。此外,我们也逐渐更关切自己在族群中的位置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如果遭到拒绝或詈骂,觉得受伤是很正常的。
借用佛陀的话语,身体和心理难免不安适是生命存在的「第一支箭」,只要你活着且心中有爱,这支箭一定会向你射来。
第一支箭无疑是不愉悦的,但紧接在后的是我们的反应,这些反应是「第二支箭」,也是我们射向自己的箭。我们大部分的痛苦,正是来自第二支箭。 假如我们在黑夜里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当脚趾踢到椅子时,痛苦的第一支箭立即化为愤怒的第二支箭:「是谁在这里放了这张鬼椅子!」或者当我们很需要关怀时,挚爱的人却表现得十分冷漠,而在胃里痛苦地翻腾(第一支箭)之余,我们可能还会觉得没人需要我们(第二支箭),就好像童年时没人注意自己一样。 第二支箭通常透过神经网络的连结,触发一连串的第二支箭,比如我们为别人动了椅子而生气,但后来又感到愧疚,或者再一次被挚爱的人伤害而感到悲伤。第二支箭在人际关系中制造出恶性循环,我们第二支箭的反应激起对方的反应,接着又激起我们再度射出第二支箭,如此没完没了。 很明显的是,大部分的第二支箭反应,其实根本找不到第一支箭──引发我们反应的情况根本和痛苦无关,痛苦是我们加上去的。比方说,有时我下班回家时发现家里一团乱,孩子的东西丢的到处都是,情况只是如此罢了,难道沙发上的外套或鞋子,还是橱柜上堆的东西里藏着第一支箭?没有,也没有人拿砖头砸我或伤害我的孩子。看到这乱糟糟的样子,我一定得生气吗?不见得,有时我可以无视于东西乱丢,平静地把它们捡起来,或者和孩子好好谈一谈;但我要是做不到这些,第二支箭就开始落下了,而且尖端还沾着三种毒液:贪,使我硬要事情按照我的想法发生;瞋,惹我心烦并且生气;痴,让我觉得情况是专门针对我而来。 其中最悲哀的是,有些第二支箭所响应的其实是非常正面的事。有人赞美我们是一个正面的情况,但事后我们可能会开始不安且惭愧地想:「我并没有那么好,也许他们后来会发现我是个冒牌货。」就这样,不必要受的第二支箭的苦便开始发射了。三个过程 就像前人常说的,身苦难逃,但心苦或可避免。当觉知生起时,无论第一支箭或第二支箭,我们若仍专注于当下,不采取更进一步的反应,就能于当下突破痛苦的锁链。久而久之,经过训练和形塑的心与脑,甚至可以改变我们所生起的思想和情绪,增进正面的并减低负面的,而同时我们可以安住在真实本质的平静和清明中,并受它的滋养。 以下这三个过程是觉醒道路的基本修行:无论生起什么,都与它同在;对治心的习性并加以转化;依归于一切生命存在的立基处。在许多方面,这些修行各各相应于戒、定、慧,而且合乎学习、调节、选择三种基本的神经作用。当我们处理觉醒道路上不同的议题时,会一再遭遇这些成长的阶段: (1)阶段一:我们卷入第二支箭的反应却丝毫不察:例如伴侣忘了买牛奶回家,我们生气地数落对方却没察觉到自己其实反应过度。 (2)阶段二:我们觉察到自己被贪、瞋(广义而言)挟持,但是不能自已:我们的内在局促不安,但仍无法不拿牛奶的事猛发牢骚。 (3)阶段三:有一些内心的反应生起,但我们并没有表现出来:虽然心里还是有点生气,但我们提醒自己,伴侣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急躁只会让事情更糟糕。 (4)阶段四:反应不再生起,有时候甚至忘掉了这码事:你了解没有牛奶了,并冷静地想现在该如何对待伴侣。 在教育方法上,人尽皆知的四个阶段是:不自觉不足、自觉不足、自觉有能力、不自觉有能力。若想知道我们在问题的哪个阶段,这是非常有用的标签,其中第二阶段是最困难的关头,我们往往会想放弃算了,所以最好将目标设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并深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达成目标。 我们需要努力和时间来清除旧结构并建立新结构,我喜欢称之为「芝麻绿豆定律」(the law of little things):虽然微不足道的贪瞋痴随时会在心理与大脑留下令人受苦的沉积物,然而许多微不足道的修行时刻会用快乐、爱及智慧取代三毒,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痛苦。
摄入美好经验 正如我们所吃的食物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经验也决定我们的心。经验的流动逐渐塑造我们的脑,同时也塑造心,有些塑造结果我们能明显记得,例如「这是我去年夏天做的事」、「那是我坠入情网的感觉」等,但是大部分心的形塑作用永远不会进入意识,这些被称为内隐记忆,包括了我们的期望、人际关系的模式、情绪倾向及一般的观点。内隐记忆根据经历慢慢累积沉淀,建立了心的内在景观,也就是自我的感觉。 就某方面来说,这些沉淀可以分成两大迭:一迭是有利于我们和他人的,一迭是对我们和他人有害的。若用白话解释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就是:我们应该创造、保存、增进有利的内隐记忆,并防止、去除或减低有害的内隐记忆。记忆的负面偏见 但是问题来了:大脑喜欢优先扫描、记录、储存、回想并响应不愉悦的经验,正如前面所说的,负面经验就像魔鬼沾,正面经验却像不沾锅。即使正面的经验比负面经验多,负面内隐记忆的那一迭还是会增加得比较快,接着「自我的感觉」的调性会转为没来由的愁闷与悲观。 当然,负面的记忆也有益处,例如失落打开我们的心房,后悔提供道德的指南,焦虑警告我们有危险,愤怒突显出应改正的错误。然而,我们难道觉得负面经验还不够多吗?对自己或他人都没有任何利益的情绪是无意义的受苦,今日的痛苦滋生明天更多的痛苦,而每次极度沮丧的情绪崩溃都重塑大脑回路,大大增加再度发生的可能性。 压抑负面经验并非解药,它们要是来了,就让它来,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正面的经验,尤其是要将它们摄入,成为根深柢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