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序贯检验理论与应用详解
1. 群组序贯检验的一般框架
在群组序贯检验中,我们会监测检验统计量并明确其分布特性。这一分布理论先以通用框架呈现,再应用于具有正态、二项和失效时间等不同结局的研究。
- 参数定义 :在双臂随机临床试验中,我们用参数 $\theta$ 表示治疗差异,其也被称为效应度量。$\theta$ 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终点的随机模型。例如,对于正态终点,$\theta$ 代表均值差异;对于二项终点,$\theta$ 可以是比例差异、比例比、优势比或对数优势比;对于生存终点,$\theta$ 可能表示中位数差异、给定时间点的生存率差异、风险比或对数风险比。一般而言,$\theta$ 也可视为回归模型(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或 Cox 比例风险模型)中治疗效应的系数。
- 信息收集 :假设设计一项最多进行 $K$ 个阶段的序贯试验,并在每个阶段结束时累积分析数据。我们会依次收集关于 $\theta$ 的 $I_k$ 单位统计信息,$I_k$ 有时也被称为第 $k$ 阶段的 Fisher 信息。$I_{max}$ 是从计划试验中能获取的最大信息,信息分数 $\alpha_k = \frac{I_k}{I_{max}}$。对于正态或二项终点,$I_k$ 与第 $k$ 个监测阶段累积的总受试者数量 $n_k$ 成正比;对于生存终点,$I_k$ 近似与第 $k$ 个监测阶段观察到的感兴趣事件总数 $d_k$ 成正比。显然,$0 \leq \alpha_k \leq 1$。
- 统计量估计 :在每个中期监测时间点 $k$,我们能得到效应参数 $\theta$ 的估计量 $\hat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7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