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与天线理论全解析
1. 天线基础认知
天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手机、对讲机上的小型天线,大到高耸入云的电视和商业无线电发射天线。简单来说,天线是一种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设备(通常为导线),它可以附着在塔或其他结构上。根据其用途和工作频率,天线有多种形式,如单根导线、偶极子、八木天线阵列等。
2. 波长与频率
在无线电和天线领域,波长和频率是常见术语。信号在导线或空气中传播时,会呈现交变的电波形式,电流从正到负再回到正,一次这样的反转构成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就是1赫兹(Hz),频率就是每秒内发生的周期数。常见的频率前缀有千(kilo)、兆(mega)、吉(giga),分别表示千赫兹(KHz)、兆赫兹(MHz)和吉赫兹(GHz):
- 1千赫兹 = 1000周期/秒 = 1 KHz
- 1兆赫兹 = 1000000周期/秒 = 1 MHz
- 1吉赫兹 = 1000000000周期/秒 = 1 GHz
大多数无线网络基于WiFi 802.11b和802.11g标准,工作在2.4 - 2.5 GHz频段;802.11a则使用5.1 - 5.8 GHz频段,这些频段被称为工业、科学和医疗(ISM)频段。
波长是无线电信号的物理长度,与频率存在直接数学关系,公式如下:
- 当频率 ( f ) 单位为千赫兹时,(\lambda=\frac{300000}{f})((\lambda) 为波长,单位米)
- 当频率 ( f ) 单位为兆赫兹时,(\lambda=\frac{300}{f})
- 当频率 ( f ) 单位为吉赫兹时,(\lambda=\frac{0.3}{f})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