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内存应用中的先进隧道场效应晶体管
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中,移动设备的数据中心应用对内存提出了高容量、低能耗的严格要求。传统基于CMOS技术的内存,在缩小特征尺寸方面已遭遇瓶颈,难以满足这些需求。隧道场效应晶体管(TFET)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TFET在低功耗内存应用中的相关技术,特别是基于TFET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1.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概述
SRAM在高性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高速访问的特性,处于处理器内存层次结构的顶端。同时,由于其与CMOS逻辑电路的工艺兼容性,使得SRAM内存单元能够在传统VLSI电路制造中顺利集成,无需额外的处理成本。
然而,SRAM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占据了芯片面积的90%以上,并且在处理器和片上系统(SoC)设计中会导致高功耗。因此,优化SRAM单元对于实现高效、高密度、低功耗的内存电路设计至关重要。为了实现高密度内存,需要尽可能减小SRAM单元的尺寸。
2. 6T - SRAM单元的工作原理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允许按需写入和读取内存阵列中的数据,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断电后数据会丢失。根据内存单元的操作类型,RAM可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
SRAM单元只要供电,就可以无限期保存数据,无需定期刷新。一个6T - SRAM单元通常由两个交叉耦合的反相器和两个访问晶体管组成。访问晶体管用于将存储单元的输入或输出节点连接到位线,并由字线控制。通过提供字线输入“1”,可以进行读写操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