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隐私、逻辑与安全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享受着数据带来的便利,如调查人员利用现场相机存储协助锁定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隐私和安全问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利用传票获取国内电话记录,甚至可能秘密访问电话记录的行为。
1. 隐私相关的法律规定
- 联合国视角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隐私是一项基本人权。其中第12条规定,任何人不得遭受对其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的任意干涉,以及对其荣誉和名誉的攻击,每个人都有权受到法律保护以抵御此类干涉或攻击;第18条保障了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
- 美国法律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四修正案虽未明确提及个人隐私,但隐私隐含其中。此外,美国还颁布了众多数据隐私法律,如《美国残疾人法案》《1984年有线电视通信政策法案》等。不过,部分法律在执行隐私保护方面效果不佳,例如臭名昭著的《美国爱国者法案》实际上允许对个人隐私进行大量侵犯,如审查私人银行账户。同时,美国各州也有相关法律,涉及员工/学生社交媒体密码访问、读者隐私等方面。
- 欧盟法律 :欧盟有数据保护指令(Directive 95/46/EC),规定成员国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处理个人数据,如数据主体明确同意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发布了《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跨境流动指南》,涵盖收集限制原则、数据质量原则等多项原则。
2. 逻辑谬误
- 肯定后件 :这一逻辑谬误常见于商业书籍和评论
大数据时代隐私与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