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中的持续集成与代码审查
1. 代码审查引发的讨论
在一次代码审查会议中,团队成员围绕代码质量和“完成定义”展开了激烈讨论。会议开始,Alex 介绍了审查规则,即每次代码提交都需同行审查,此次因新增应用,要进行更正式的检查。
Ryan 展示了新应用,该应用用于展示印尼和中国工厂的工人状况,数据高度敏感,需重视安全问题。他介绍了业务逻辑、数据模型以及 UI 层和认证授权的实现。然而,Harry 对 Ryan 的代码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其命名规范混乱、缺乏文档,不符合整体代码库风格。
Ryan 认为团队没有明确的“完成定义”,不应因未达到未明确的标准而受指责。Harry 也认同需要正式的“完成定义”,以避免每周处理代码风格问题。Ben 表示团队已确定了质量目标,如单元测试覆盖率、缺陷数量和发布成功率,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由团队决定,建议制定的规则要简单、易执行且符合团队使命和价值观。
Alex 召集团队进一步讨论,Harry 强调需要在风格和命名规范上加强纪律,Padma 认为当前的审查方式高效,George 则觉得 Harry 的批评过于严重。最终,团队决定制定审查清单,重点关注测试,要求每次变更都有单元测试,演示需在类生产环境中进行,并在几周后检查是否需要增加静态代码分析要求。
2. 持续集成的重要性及挑战
2.1 持续集成的必要性
团队在发布软件方面虽有进步,但在使代码达到可发布状态上仍花费过多时间。持续集成已成为必要实践,但在实施方式上存在争议。
代码冻结和长时间的稳定阶段是有害的,持续集成是解决之道。在一些项目中,长时间的集成/稳定期会导致大量时间和机会成本的损失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