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与无线网状网络中的智能算法解析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数据的高效传输至关重要。P2P 流媒体系统和多比率多通道无线网状网络在数据传输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中的关键算法及其应用。
P2P 流媒体系统中的 TOBAB 算法
- P2P 流媒体缓冲基础
在 P2P 流媒体系统里,缓冲设计是保障数据流畅传输的关键。最初版本中,缓冲区大小设定为 40,可存储 40 秒的数据。当缓冲区填充一半时,应用程序就会开始向媒体播放器传输媒体数据。随着网状架构和多源的引入,缓冲区设计需要考虑请求分配和带宽协作。例如,采用一种缓冲区交换算法,每个对等端会生成 80 位的时隙映射(SM),每一位代表对应的缓冲区块。通过定期构建类似 SM 的数据包并进行交换和比较,应用程序就能确定从哪个对等端请求哪些数据块。该算法主要依赖带宽和数据块的截止时间,但如果带宽值不准确,算法效果会大打折扣,并且它未考虑对等端请求之间的冲突。 - 带宽自适应缓冲管理
- 带宽测量的局限性 :在 P2P 环境中,即时带宽值的参考意义不大。因为一台主机可能同时运行多个 P2P 应用或其他网络程序,这些应用会共享带宽,尤其是入站带宽。而且在大多数 P2P 拓扑中,对等端连接多个“邻居”,它们会共享对等端的出站带宽,所以测量两个对等端之间的即时带宽意义不大,因为其值会频繁变化。
- 缓冲区交换算法改进 :CoolStreaming 的缓冲区映射交换算法在固定带宽环境中表现良好,但在大多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