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文章,我们已经了解了深度相机的原理及其广泛的应用。看起来深度相机貌似是一种完美产物。可是稍微有点哲学思维的读者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物体,万物都有两面性,而这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那么深度相机光辉的一面背后,是否也隐藏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坑?
答案是肯定有,而且挺深。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深度相机在应用开发上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坑。
从《深度相机哪家强?附详细参数对比清单》里最后的参数对比清单中,我们发现在消费级深度相机产品中,结构光原理的深度相机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加上iPhone X的前置深度相机也采用了结构光,这无疑给移动端厂商释放了信号,预计2018年出货的带深度相机的手机也会大概率沿用结构光原理的深度相机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抓主要矛盾,主要探讨结构光深度相机到底埋了哪些坑。
黑色物体的影响
先给出结论:
基于红外的结构光深度相机对深色(尤其是黑色)物体的测量一般不准确,甚至测量失败(没有深度值)。
如果不关心原因,可以跳过这一节后续内容,直接进入下一节。
下面是具体解释:
我们首先从物体的颜色说起。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直观的观察到:当一束白光照射某溶液时,若溶液不吸收可见光,则白光全部通过,溶液呈现无色透明;若溶液吸收了某种颜色的单色光,那它就呈现出被吸收光的互补光。而溶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浅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
那么什么是互补光呢?
可以简单理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