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模式:定义与应用
1. 定义敏捷模式的动机
如今,存在多种敏捷方法,它们为软件开发和管理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尽管具体实践有所差异,但所有方法都强调团队成员需对项目目标、范围和约束有良好的理解,以短周期、特性驱动且与客户相关的迭代方式开发软件,持续获取客户和开发者的反馈,并专注于交付业务价值。
部分敏捷方法更侧重于项目管理和协作实践,如 LD、ASD 和 Scrum;而另一些方法,如 XP、FDD 和 AM 则聚焦于软件实现实践。
定义敏捷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则:
- 软件工程视角 :通过以敏捷的方式定义一组适当的活动及其替代方案,为软件开发相关人员带来益处。这些活动应易于理解和应用,并且在组合多个模式时具有灵活性。
- 知识管理视角 :通过为模式的实施提供基本原理,支持敏捷方法的使用。这些原理以选择和执行适当活动的指南形式呈现,用于解决特定问题,使执行模式的人员在需要时能立即获取相关原理。
我们主要关注定义以下三类模式:
- 软件工程实践模式
- 项目管理实践模式
- 与客户参与和协作相关的实践模式
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实践是确保软件开发过程有效、自适应且易于实施的基础。客户参与和协作是软件开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决定首先从这三个模式类别入手。
每个敏捷模式都针对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例如“增加开发团队向管理层的反馈”(Development - FeedbackIncreaser)。它描述了为实现该问题所需执行的活动、参与执行活动的角色以及产生的产品。在可能的情况下,会考虑替代活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9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