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锻炼的心理生物学:从心理影响到运动损伤
1.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改善心理状态,体现为减少负面情绪、增加正面情绪。这一发现使许多医疗人员将运动作为特定心理健康症状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情绪障碍方面,运动在很多情况下与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效果相当。
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特殊人群以及诸如一天中的时间、音乐和社交环境等因素,都会对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益处产生调节作用。其中,运动强度备受关注,相关新理论包括双模式假说和环面模型。双模式假说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机制产生情感反应;环面模型则为同时考量不同强度运动的愉悦感和唤醒感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提供了二维平面的描述方式。
运动心理学家长期认为身体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积极关系,近期也积累了相关证据。研究认知功能的创新方法有两种:关注信息处理速度或执行功能。执行功能被认为是认知功能改善的最真实指标,因为它控制着规划和选择性注意力。大脑前额叶皮质被确定为与身体活动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相关的重要皮质结构。
关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益影响的理论解释有六种:
- 认知行为假说:运动鼓励并产生积极的想法和感受,以抵消负面情绪状态。
- 社会互动假说:运动带来的心理健康改善源于与同样运动的朋友和同事的社交互动。
- 分心假说:运动让个体有机会从担忧和挫折中分心。
- 心血管健康假说:运动带来的心理健康改善归因于心血管健康的提升。
- 胺假说:与运动相关的神经递质分泌增加,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 内啡肽假说:运动与大脑产生具有“类似吗啡”效果的化学物质有关。
2. 运动坚持与决定因素
在运动自然史模型框架下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