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旨在分享个人在构建整个平台变化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给想往这方面发展的小伙伴们一些借鉴,也算是自己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这里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针对团队现状做技术型
- 平台演进过挰中会经历的阶段有哪些,需要分别注意什么
- 区分平台能力和个人能力,不要被表象迷惑
二、关于技术选型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现在世面上关于接口自动化平台的资料,不管是开源的(虽然很多都是Demo级别的),还是商用的,都非常的多。也有一些比较被业内认可的专业化工具,如Pytest,PostMan,Jmeter等等,但具体到自己的团队,应该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框架做为底层基础呢?(不需要自己再造轮子,也不一定会比别人造的好)?个人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团队的现状是什么?
如果当前团队已经有了部分接口测试的工作在开展,只是没有形成标准化、持续化,那么尽可能就以现有的工具为底层基础,进行开发,培养用户习惯的成本是很高的,别人也不一定乐意,还涉及到迁移成本的问题。如果当前团队还没进行过多的接口测试,那么就可以慎重的进行技术选型
2.2 团队的资源有哪些?
这里指的资源其实就是研发能力,会有几个人一起研发,还是你自己一个人?大家擅长的开发语言是什么?是否有能力做前端页面?是否有时间投入(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会给工时)。对于开发语言而言,不需要纠结是Java还是Python,擅长哪个就用哪个。能和开发团队保持一致最好,不能也关系不大(如果你真的熟悉了一款语言,那么转换到其它语言上也不是什么难事)
2.3 为什么要选它?
在确定完开发语言之后,就可以对应的去做选型了,各语言都有大量的开源框架可以使用(Java的JunitTest,TestNg等,Python的Pytest,HttpRunner等),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你选的框架文档齐全,还在持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