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线通信中,信道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对信号传输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
- 最大多径时延的倒数可以近似估计相干带宽
- 多普勒频移的倒数可以近似估计相干时间
背后的数学原理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
本文从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的傅里叶变换关系出发,探讨最大多径时延和相干带宽为何互为倒数;然后从多普勒频移对相位偏移的影响,分析多普勒频移的倒数为何可以看作相干时间。最后,梳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最大多径时延与相干带宽
在无线通信中,信号也通过不同路径(如建筑物反射)到达接收端,这种时间差就是多径时延。最大多径时延(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是信号通过最长路径与最短路径的时间差,反映了信号在时间上的“分散程度”。
这种时间分散会影响信号的频率特性。相干带宽( B c B_c Bc)描述了信号在频率范围内保持“稳定”(即不被严重扭曲)的范围。
直观来说,如果信号在时间上分散得厉害(即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大),它的频率特性变化就快( B c B_c Bc 小),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功率延时谱和傅里叶变换来解释。
信道响应:
h
(
t
,
τ
)
=
∑
i
=
1
N
a
i
e
j
θ
i
δ
(
τ
−
τ
i
)
h(t, \tau) = \sum_{i=1}^N a_i e^{j\theta_i} \delta(\tau - \tau_i)
h(t,τ)=i=1∑Naiejθiδ(τ−τi)
其中,
a
i
a_i
ai、
θ
i
\theta_i
θi、
τ
i
\tau_i
τi 是第
i
i
i 条路径的幅度、相位和时延。
功率延时谱定义为:
P
(
τ
)
=
E
[
∣
h
(
t
,
τ
)
∣
2
]
=
∑
i
=
1
N
∣
a
i
∣
2
δ
(
τ
−
τ
i
)
P(\tau) = E[|h(t, \tau)|^2] = \sum_{i=1}^N |a_i|^2 \delta(\tau - \tau_i)
P(τ)=E[∣h(t,τ)∣2]=i=1∑N∣ai∣2δ(τ−τi)
功率延时谱的宽度就是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
[
0
,
τ
max
]
[0, \tau_{\text{max}}]
[0,τmax]的矩形函数.
信道的自相关函数:
信道的自相关函数
R
h
(
τ
′
)
R_h(\tau')
Rh(τ′) 描述了信道在不同时间延迟下的相关性,与
P
(
τ
)
P(\tau)
P(τ) 密切相关:
R
h
(
τ
′
)
=
E
[
h
(
t
,
τ
)
h
∗
(
t
,
τ
+
τ
′
)
]
=
∫
−
∞
∞
P
(
τ
)
δ
(
τ
′
−
τ
)
d
τ
=
P
(
τ
′
)
R_h(\tau') = E[h(t, \tau) h^*(t, \tau + \tau')] = \int_{-\infty}^{\infty} P(\tau) \delta(\tau' - \tau) \, d\tau = P(\tau')
Rh(τ′)=E[h(t,τ)h∗(t,τ+τ′)]=∫−∞∞P(τ)δ(τ′−τ)dτ=P(τ′)
也就是说,
R
h
(
τ
′
)
≈
P
(
τ
′
)
R_h(\tau') \approx P(\tau')
Rh(τ′)≈P(τ′),其宽度由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决定。
根据维纳-辛钦定理,信道的自相关函数 R h ( τ ′ ) R_h(\tau') Rh(τ′)与功率谱密度 S h ( f ) S_h(f) Sh(f)互为傅里叶变换:
S
h
(
f
)
=
∫
−
∞
∞
R
h
(
τ
′
)
e
−
j
2
π
f
τ
′
d
τ
′
S_h(f) = \int_{-\infty}^{\infty} R_h(\tau') e^{-j2\pi f \tau'} \, d\tau'
Sh(f)=∫−∞∞Rh(τ′)e−j2πfτ′dτ′
R
h
(
τ
′
)
=
∫
−
∞
∞
S
h
(
f
)
e
j
2
π
f
τ
′
d
f
R_h(\tau') = \int_{-\infty}^{\infty} S_h(f) e^{j2\pi f \tau'} \, df
Rh(τ′)=∫−∞∞Sh(f)ej2πfτ′df
S h ( f ) S_h(f) Sh(f) 描述了信道在不同频率上的功率分布,其宽度就是相干带宽 B c B_c Bc。
不妨引入这张经典图片
海绵宝宝的宽度可以看作是最大多径时延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派大星的宽度可以看作是相关带宽
B
c
B_c
Bc。
傅里叶变换有一个重要性质:时域的宽度与频域的宽度成反比。如果
R
h
(
τ
′
)
R_h(\tau')
Rh(τ′)(或
P
(
τ
′
)
P(\tau')
P(τ′))在时域的宽度是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那么
S
h
(
f
)
S_h(f)
Sh(f) 在频域的宽度
B
c
B_c
Bc 大约为:
B
c
≈
1
τ
max
B_c \approx \frac{1}{\tau_{\text{max}}}
Bc≈τmax1
简单例子
假设功率延时谱是一个宽度为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的矩形函数:
P
(
τ
′
)
=
{
P
0
0
≤
τ
′
≤
τ
max
0
otherwise
P(\tau') = \begin{cases} P_0 & 0 \leq \tau' \leq \tau_{\text{max}} \\ 0 & \text{otherwise} \end{cases}
P(τ′)={P000≤τ′≤τmaxotherwise
其傅里叶变换为:
S
h
(
f
)
=
P
0
τ
max
⋅
sinc
(
f
τ
max
)
e
−
j
π
f
τ
max
S_h(f) = P_0 \tau_{\text{max}} \cdot \text{sinc}(f \tau_{\text{max}}) e^{-j\pi f \tau_{\text{max}}}
Sh(f)=P0τmax⋅sinc(fτmax)e−jπfτmax
sinc
(
x
)
=
sin
(
π
x
)
π
x
\text{sinc}(x) = \frac{\sin(\pi x)}{\pi x}
sinc(x)=πxsin(πx) 的主瓣宽度(到第一个零点)为
1
τ
max
\frac{1}{\tau_{\text{max}}}
τmax1,因此相干带宽:
B
c
≈
1
τ
max
B_c \approx \frac{1}{\tau_{\text{max}}}
Bc≈τmax1
不过,为了使得信号在一定带宽内变化小,通常相干带宽不会取到第一个过零点,而是3dB下降点,因此相干带宽严格计算可以近似为:
B
c
≈
1
10
τ
max
B_c \approx \frac{1}{10\tau_{\text{max}}}
Bc≈10τmax1
究竟是1倍还是10倍,取决于你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如果要求特别严格,100倍也可以。
通俗来说,信号在时间上“拖得越长”(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越大),频率上“变化越快”( B c B_c Bc 越小).
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越长,振动的频率范围越窄。
最大多径时延与相干带宽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端或接收端的移动会导致信号频率偏移,称为多普勒频移( f d f_d fd)。这种频率变化会让信号的相位随时间变化,相干时间( T c T_c Tc)是信号保持“稳定”(相位变化不大)的时间长度。
数学模型
假设源信号上变频后发射
x
(
t
)
=
s
(
t
)
⋅
e
j
2
π
f
c
t
x(t) = s(t)·e^{j2\pi f_c t}
x(t)=s(t)⋅ej2πfct
其中
s
(
t
)
s(t)
s(t) 是源信号,
f
c
f_c
fc 是载波频率。由于多普勒效应,接收信号变为:
y
(
t
)
=
s
(
t
)
⋅
e
j
2
π
(
f
c
+
f
d
)
t
y(t) = s(t)·e^{j2\pi (f_c + f_d) t}
y(t)=s(t)⋅ej2π(fc+fd)t
下变频后得到基带接收信号
r
(
t
)
=
s
(
t
)
⋅
e
j
2
π
f
d
t
r(t) = s(t)·e^{j2\pi f_d t}
r(t)=s(t)⋅ej2πfdt
多普勒频移给原始信号 s ( t ) s(t) s(t)带来的随时间变化的相位偏移。
在
t
=
t
0
t=t_0
t=t0时刻,引入的相位偏移是:
Δ
θ
t
0
=
2
π
f
d
⋅
t
0
\Delta \theta_{t_0} = 2\pi f_d·t_0
Δθt0=2πfd⋅t0
在
t
=
t
1
t=t_1
t=t1时刻,引入的相位偏移是:
Δ
θ
t
1
=
2
π
f
d
⋅
t
1
\Delta \theta_{t_1} = 2\pi f_d·t_1
Δθt1=2πfd⋅t1
为了保证接收到的信号
r
(
t
)
r(t)
r(t)尽量接近原始信号
s
(
t
)
s(t)
s(t),就要保证在观察时间内,多普勒频移带来的相位变化尽量小,即:
Δ
θ
t
1
−
Δ
θ
t
0
<
<
2
π
\Delta \theta_{t_1} -\Delta \theta_{t_0} << 2\pi
Δθt1−Δθt0<<2π
化简得到:
Δ
t
≪
1
f
d
\Delta t \ll \frac{1}{f_d}
Δt≪fd1
因此,相干时间
T
c
T_c
Tc 定义为信号保持相干的时间范围,通常取:
T
c
≈
1
f
d
T_c \approx \frac{1}{f_d}
Tc≈fd1
简单例子
例如,如果移动速度导致最大多普勒频移
f
d
=
100
Hz
f_d = 100 \, \text{Hz}
fd=100Hz,那么相干时间
T
c
≈
1
100
=
0.01
s
T_c \approx \frac{1}{100} = 0.01 \, \text{s}
Tc≈1001=0.01s,意味着信号每 10 毫秒变化一次。
不过,为了使得信号在一定时间内变化小,通常要求相位变化不超过0.2pi,因此相干时间严格计算可以近似为:
T
c
≈
1
10
f
d
T_c \approx \frac{1}{10f_d}
Tc≈10fd1究竟是1倍还是10倍,取决于你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如果要求特别严格,100倍也可以。
总结与梳理
-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和 B c B_c Bc 描述多径效应,影响信号在时域的分散和频域的稳定性。
- f d f_d fd 和 T c T_c Tc 描述时变效应,影响信号在频域的扩展和时域的相干性。
- 最大多径时延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与相干带宽 B c B_c Bc:功率延时谱 P ( τ ) P(\tau) P(τ) 的宽度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决定了信号在时间上的分散程度,通过傅里叶变换,其频域功率谱 S h ( f ) S_h(f) Sh(f)的宽度(即相干带宽 B c B_c Bc与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成倒数: B c ≈ 1 τ max B_c \approx\frac{1}{\tau_{\text{max}}} Bc≈τmax1。这意味着多径效应强的信道( τ max \tau_{\text{max}} τmax 大)在频域上变化快,适合窄带信号。
- 多普勒频移 f d f_d fd 与相干时间 T c T_c Tc:多普勒频移 f d f_d fd 决定了信号相位的变化速度,当时间间隔小于 1 f d \frac{1}{f_d} fd1,相位变化小,信道保持稳定,即 T c ≈ 1 f d T_c \approx \frac{1}{f_d} Tc≈fd1。这反映了移动速度快的信道( f d f_d fd 大)变化快,信号稳定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