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原理、挑战与设计模式
1. 微服务架构的背景与优势
在当今的软件开发领域,微服务架构正逐渐成为主流。它的出现源于传统单体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传统单体应用在业务初期可能表现出色,但随着业务的增长,其维护和扩展变得越来越困难,垂直扩展也受到最大可用机器能力的限制。
微服务架构通过将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较小的组件,实现了两个主要目标:
- 更快的开发速度,支持持续部署。
- 更轻松的扩展,可手动或自动进行。
例如,在某个项目中,通过精心定义的 API,平台中的每个组件都能独立扩展到多个服务器上。扩展的目的可以是满足高可用性要求,也可以是处理更高的请求量。具体做法是在多个运行 Java EE 网络容器的服务器前手动设置负载均衡器。
2. 自主软件组件的挑战
将平台分解为多个组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开发传统单体应用时并不常见,或者说程度较轻:
1. 实例添加与配置 :向组件添加新实例需要手动配置负载均衡器和设置新节点,这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
2. 系统响应问题 :平台容易受到与其通信的其他系统的影响。如果某个系统不能及时响应平台发送的请求,平台可能会迅速耗尽关键资源,如操作系统线程,特别是在面对大量并发请求时。这可能导致组件挂起甚至崩溃,由于平台中的大部分通信是基于同步通信,一个组件的崩溃可能引发级联故障。
3. 配置一致性 :保持组件所有实例的配置一致且最新是一个难题,这会导致大量手动和重复的工作,有时还会引发质量问题。
4.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