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Finetuned Language Models Are Zero-Shot Learners

文章介绍了Google的FLAN模型,通过在多种任务上的Finetune,尤其是InstructionTuning,展示了大规模语言模型在未见过的任务中也能取得良好效果。实验表明,更多的Finetune任务、更大的模型规模以及Few-Shot和PromptTuning方法都能增强模型性能。尽管结论并不新颖,但强调了Finetune在提升大模型效果上的重要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 文章简介

这篇文章是上年两月份的Google发表的一个工作,提出了他们所谓的Flan模型,算是大模型当中目前比较著名的变体之一了,后面又引申出了Flan-T5,反正都是一个系列的。

上年挺早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工作了,然后后面也是在各类报告还有博客推广当中都看到过Flan的大名,也算是相当有名的一个工作了,但是因为是大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感觉也不太能用的到,因此虽然很早就知道这个工作,但是其实也一直没有去真正去看过这篇文献,直到现在稍微有点空闲了才回过头来拜读了一下这个原文。

不过,坦率地说,多少有点失望了,因为文中其实没啥特别新的东西,结论也是非常平凡的一个结论,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 大规模语言模型在经过了标注数据的Finetune之后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且在Finetune中从未见过的任务当中也能够获得更好地效果表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结论还是挺平凡的,不过真心一般人玩不起来就是了,不得不说,有钱真好啊……

2. 方法介绍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文中的方法,也就是文中提出的FLAN模型。

FLAN模型是Finetuned Language Net的缩写,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对Language模型进行了一下Finetune,不过FLAN的finetune方式是Instruction Tuning,也就是说,他事实上是通过在其它类型的标注数据上面进行finetune,然后在没有见过的类型任务当中进行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部分其实整体上都感觉没啥有意思的,从实验到结论都挺平凡的,不过文中进行了一些消解实验,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结论的。

3. 实验

1. 数据集整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中使用的数据集整理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包含了12个大的任务中的62个子数据集。

文中对于每一个任务,都会使用其他任务的数据聚合成一个数据集进行finetune,然后用这个任务中的数据集进行测试。

而有关数据的具体构造方式,文中是通过prompt的方式将标注数据整合成训练文本的,具体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基础实验

文中将FLAN模型在各类任务当中都进行了考察,具体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

  • FLAN在绝大多数任务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表现。

3. 消解实验

下面,我们整理一下文中给出的一些消解实验。

1. finetune任务数量

首先,文中考察了一下Tuning的任务数目对最终的模型效果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

  • Tuning过程中使用的数据类型越多,模型最终的泛化表现就越好。
2. 模型size

然后,文中还考查了FLAN在不同size模型基础上的表现,得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多少有一点反直觉的结果,可以看到:

  • FLAN在小模型的效果上反而劣于不经过finetune的模型,只有在模型size足够大的情况下,FLAN才会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这部分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在小模型上finetune可能会导致模型针对任务过拟合,弱化了模型的整体泛化性能。

3. Instruct Tuning

然后,文中还考察了一下不同的训练数据构造方式对于模型效果的影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

  • Instruction Tuning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模型效果,说明自然语言化的文本对于模型在finetune时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
4. Few-Shot

另外,在原版的GPT3当中,我们知道Few-Shot的方式可以提升模型的表达效果,因此,这里文中还考察了一下Few-Shot方法在FLAN模型当中是否依然有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

  • Few-Shot的方式在FLAN模型当中依然可以提升模型的表达效果。
5. Prompt Tuning

同样的,现有的实验已经证明,soft prompt效果是由于Instruction Prompt的,因此,文中也考察了一下soft prompt是否也适用于FLAN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到:

  • Soft-Prompt Tuning的方式同样适用于FLAN模型。

4. 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

  • 对于大规模语言模型,Finetune依然可以有效的提升模型的效果,即使不是同类型任务的标注数据,依然可以有效地提升模型的效果,且Prompt以及Few-Shot等方法依然可以适用。
### 关于论文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 下半部分的翻译与解析 #### 2.4 评估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详细探讨了如何对大规模语言模型(如 GPT-3)进行性能评估。具体而言,该章节讨论了几种不同的配置及其对应的实验设计。 1. **Zero-shot、One-shot 和 Few-shot 设置** 论文定义了三种主要的评估场景:zero-shot、one-shot 和 few-shot。这些设置分别对应于模型在没有任何额外示例、一个示例或少量示例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能力[^3]。这种设定允许研究人员分析模型在未见过的任务中的泛化能力,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在的知识存储方式。 2. **实验设计** 实验涵盖了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包括但不限于问答、文本补全、分类和逻辑推理等。对于每种任务,作者提供了详细的提示模板,并确保所有任务描述、示例和提示的具体措辞均记录在附录 G 中。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还使得结果更具可信度。 3. **模型表现分析** 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GPT-3 即使是在 zero-shot 或 one-shot 场景下的表现也能媲美甚至超越经过 fine-tuning 的专用模型[^1]。这进一步证明了超大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上下文学习能力和潜在的通用性。 4. **技术实现细节**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为了应对计算资源的挑战,作者采用了模型并行性和分布式训练策略。此外,他们通过监控梯度噪声尺度动态调整批量大小和学习率,从而优化了训练效率[^4]。所有的训练过程和技术细节都被详尽地记录在附录 B 中。 以下是代码片段的一个简化版本,用于演示如何加载预训练的语言模型: ```pytho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ForCausalLM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gpt3-model-name")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gpt3-model-name") def generate_text(prompt, max_length=50): inputs = tokenizer.encode(prompt, return_tensors="pt") 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s, max_length=max_length) text = tokenizer.decode(outputs[0], skip_special_tokens=True) return text ``` --- #### 解读与总结 通过对这篇论文下半部分内容的研究可以看出,GPT-3 不仅是一个强大的生成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范式转变。它展示了无需大量标注数据即可解决复杂任务的可能性,为未来的 NLP 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仍需注意的是,few-shot learning 是否真正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认知机制仍有待验证[^2]。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