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端就是本篇没有多少“技术”成分,但是讲的都是数据监控体系的内在逻辑
这里假设你已经建立了“数据指标体系”,下面是数据监测体系的建立步骤:
明确目的→指标体系的匹配拆解→理清对象及职责→构建监控策略→监控呈现
明确目的
搭建数据监控体系之前,建议多问:
为什么有这个需求?
为什么做这个需求的是我?
为什么监控的是这些数据?
为什么这时候开始监控?
监控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监控中各指标所应该走的朝向是什么?
然后再考虑数据监测体系的搭建,一个成体系的数据监测需要满足以下步骤:
数据表现→对比标准得到结论→建议与执行→数据验证→结论(是否凑效)
指标体系的匹配拆解
把上述目标转换成数据语言,量化并按指标体系进行拆解。
SMART原则选择目标:
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②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
③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
④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
⑤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理清对象及职责
注意所搭建的数据监测体系是谁的要求,他的对位指标是什么,注重的是宜事宜人。
构建监控策略
需要构建包括:
①报警推送对象的方法(盯针,不要搞得鸡飞蛋打)
②推送对象层级对应匹配的“数据指标体系”,建立监控指标(主指标+过程指标)
③构建异常判定标准(关注XX问题【过去负向】,发现XX经验【过去正向】,警惕XX风险【未来负向】,提示XX机会【未来正向】)
④提供建议解决方案(具体可执行的)
四个维度
监控呈现
要点只有一个:更高效的把你想要传达的信息呈现出来
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按需构建:
① 视觉警报
- 仪表盘和仪表图:例如,使用红色的进度条或指针超出正常范围来表示严重警报,黄色或橙色条表示警告状态。仪表盘可以配有实时数据更新和历史趋势图。
- 通知窗口:设计弹出式对话框,包括警报标题、详细描述、发生时间、解决建议和紧急联系人。窗口颜色可分级,如红色表示紧急,橙色表示警告,绿色表示正常。
- 图标和标志:在应用界面右上角或系统托盘中设置状态图标,如红色圆点或感叹号,当异常发生时,图标会闪烁或变亮。
② 听觉警报
- 声音提示:设置不同的声音类型和音量,例如高频短促的警报声表示紧急警报,低频长鸣声表示警告。声音应具有足够的音量和清晰度,避免与其他背景噪音混淆。
- 语音播报:使用文本转语音(TTS)技术将警报信息转化为语音。例如,“系统温度过高,请立即检查”。
- 声音通知的自定义: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警报声或上传自定义音频文件,同时设置声音的重复间隔和持续时间。
③ 触觉警报
- 振动反馈:设置不同的振动模式,如短促、连续或间歇性振动。例如,短促震动表示轻微警报,长时间震动表示严重警报。
- 触觉提醒:在触摸屏设备上,使用强度和频率不同的震动反馈。例如,触摸屏在出现警报时可以轻微震动以引起用户注意,触感可以与视觉警报结合使用。
日常雷区
①未理清重点关注点
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的报警很多,但是需要紧,重要的问题可能很少,要为各个报警分个轻重缓急四个维度,再去找业务去解决问题:
重且很急的报警:必看
可缓但重的报警:专项分析
急但是轻的报警: 先锁定问题点
轻且可缓的报警: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②未考虑波动正常范围值
这里的考量指标有两种,一个是硬性指标,一个是软性。
硬性指标一旦超过或者低于某一个值会造成严重后果,“动”不得。
所以波动正常范围值一般对应的是软性指标,软指标中,总指标是一个固定的值,过程指标就看的是一个波动过程,只要波动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初步认定为是合理的,非异常。这就要观察波动的上下限了,并且要为波动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
一个波动异常是指它处在一个不合理的波动范围内,也就是虽然其他的时间都有不同波动,但是这块波动明显跨度比较大,此时也不能随意就判定异常,还要结合具体业务,分析这段时间是否发生了某些处在业务正常职权范围外的事件影响了业务。
③指标标准上,数据分析与业务不统一
标准合不合理,不是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事情,因此建议做专项评估,防止扯皮。
标准合理了,业务不认,就需要做业务的心理工作。
④异常天天报,就是没人管
比如你发送的异常指标给到的这个人不是看这个指标吃饭的,或者这个指标的确立和增长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分部门去看容易一头雾水,需要一个主负责人。
⑤根源问题找不到,报警就算报警了
只是陈述数据,但不能根据数据规划具体改进路线。此时,需要结合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进行协助评判,或者根据过去存在的实施方案,确保其可行性和异常覆盖度即可。
⑥报警了,但是看报警或者执行上出现了纰漏
这个只能是自己做好了,可以用以下方法做好:
- 加急报警(就是报警设置时间维度,到时间不解决,加急方法随意)
- 上升报警(同样设置时间维度,到时间不解决上升领导+1去)
- 已读回执(设置这个来规避【没看见】的说法)
- 预估汇报(周期性做有关报警呈现有效率的观看汇报,提升观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