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流量控制:机器学习辅助负载均衡路由方案解析
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的流量控制和负载均衡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负载均衡路由方案,包括指标数据预处理、下一跳选择机制、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以及实验模拟结果等方面。
1. 指标数据预处理
在路由策略中,需要考虑多个指标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路由跳数($h_{i}(j)$) :表示路由器 $i$ 和 $j$ 之间的路由跳数。为了将数据包传输到目的地,下一跳必须比当前路由器更接近目的地,或者下一跳就是目的地。因此,路由跳数应纳入路由策略的考虑范围。
- 队列利用率($q(k)$) :路由器 $k$ 的队列利用率,满足 $q(k) \in [0, 1]$。当路由器的队列利用率为 1 时,由于缓冲区已满,所有到达的数据包都将被丢弃。当路由器 $k$ 的队列利用率大于 0.80 时,到达该路由器的数据包更有可能被丢弃。
- 拓扑结构($p(k)$) :除了队列利用率,路由器在底层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即度数)也可作为负载均衡网络的考虑因素。通过 PCA 降维方法得到路由器的拓扑结构 $P_{1\times N}$,由于 PCA 处理后的值呈正态分布,该拓扑结构可直接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用于预测下一个时隙的队列利用率。
2. 下一跳选择机制
在部署场景中,有三个指标:路由跳数是面向目的地的,队列利用率是动态属性,拓扑结构是静态属性。提出的路由方案基于单一指标(RANK)选择下一跳,该指标是上述多个指标的组合。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