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高感知:原理、特性与模型
1. 音高与音色的独立处理
音高和音色是声音的两个重要属性,从处理的角度来看,有证据表明它们是独立处理的。听觉系统处理音色的速度比处理音高和响度都要快。音高和响度的整合时间超过十毫秒,而音色只需要十毫秒或更短的时间。
1.1 时间进程差异
- 音色 :频谱通量,即声音频谱的时间变化量,是音色的一个重要属性。这表明声音的频谱可以快速变化,而不会影响声音的感知统一性。
- 音高 :音高感知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当话语的音高变化过快时,听起来就好像另一个说话者在接替发言。音高似乎是一种相当“惰性”的感知属性,不能过快地改变,否则会干扰声音的感知连续性。
1.2 起始异步效应
Hukin 和 Darwin 的研究表明,起始异步对音高和音色的听觉分组影响在时间进程上有很大不同。大约 40 毫秒的起始异步就足以消除一个分音对复合音音色(如元音质量)的贡献,而要消除一个分音对谐波复合音音高的贡献,则需要大约 300 毫秒的起始异步。
1.3 神经生理学差异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Langner 等人在猫的听觉皮层中发现了“音调拓扑”(即亮度)阵列和“周期拓扑”(即音高)阵列的正交表示。然而,在人类中,情况更为复杂。Lau、Oxenham 和 Werner 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音高和音色是独立的听觉属性。他们训练三到七个月大的婴儿在频谱内容变化的情况下对基频(F0)的微小变化做出反应,反之亦然。令人惊讶的是,婴儿的表现与受过音乐训练的听众一样好,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