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内耳:声音感知的奇妙之旅
1. 中耳的最后一环:圆窗
在声音传导的过程中,中耳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镫骨肌的意义存在一定争议。而中耳反射可能是为了让聆听者为高强度声音的出现做好准备,比如紧闭双眼、头部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或者眼睛受到气流刺激时,中耳反射都会发生。
中耳的最后一部分是圆窗,它是一层灵活的膜,起到为内耳液体释放压力的作用。镫骨的运动使耳蜗内的液体产生运动,由于液体不可压缩,如果没有压力释放机制,液体的位移就无法实现,而圆窗就承担了这样的压力释放功能。
2. 走进内耳
外耳和中耳之后,便是内耳。内耳主要由前庭部分和听觉部分组成。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但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听觉部分——耳蜗。
耳蜗呈螺旋状结构,位于颅骨最坚硬的岩骨内。人类的耳蜗约有 2.5 个螺旋圈,长约 35 毫米,宽约 1 厘米,高约 0.5 厘米。它的内部是一个螺旋形的腔体,被分为三个平行的部分:前庭阶、蜗管(又称中阶)和鼓阶。中阶位于另外两阶之间,它们通过两层膜分隔开来,分别是前庭膜(又称 Reissner 膜)和基底膜。
前庭阶和鼓阶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相连,使得两阶内的外淋巴可以相互流通。外淋巴富含钠,而中阶内的内淋巴则富含钾,这种钠钾浓度的差异产生了 80 - 90 毫伏的电压差,对维持耳蜗的能量供应至关重要。
前庭膜除了维持前庭阶和中阶之间的钠钾浓度差异外,相对较为被动。而基底膜则截然不同,它承载着柯蒂氏器,这是将机械振动转化为动作电位序列的实际感觉器官。柯蒂氏器沿着基底膜从卵圆窗一直延伸到蜗孔。动作电位在柯蒂氏器内的神经纤维末梢产生,沿着有髓纤维向耳蜗的中心轴方向传导,经过螺旋神经节中的神经细胞体,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