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认知的过程中,当面对新的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理解,从而在下次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够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再需要重新查找信息。这种机制使得我们能够不断增长知识、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大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主动获取和内化新知识呢?这背后究竟存在哪些技术难度?
1. 实时知识获取与更新
大模型的知识是基于离线训练获得的,这意味着它在训练时只学到了固定的数据集中的知识,而无法主动从外部资源获取实时信息。要实现动态知识获取,模型需要能够实时查询外部资源,如搜索引擎、数据库等,获取新信息。这不仅涉及到检索技术,还需要确保模型能够理解这些新信息并有效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然而,当前的技术仍未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一些方法,如检索增强生成模型(RAG),可以将外部知识库引入推理过程,但这些方法往往依赖于提前获取的数据,无法像人类那样主动进行动态查询和学习。此外,模型需要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有效推理和判断,以确保所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2. 持续学习与灾难性遗忘
即使模型能够获取新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并保持长期记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机器学习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灾难性遗忘,即在新知识加入时,模型常常会忘记旧有的知识,导致性能退化。因此,要实现动态获取知识并内化,模型不仅需要学习新知识,还需要保证旧知识得以保持,避免忘记之前学到的内容。
持续学习或终身学习是目前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但要做到这一点,技术上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动态更新中保持平衡,防止知识遗忘,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尝试使用记忆网络、知识蒸馏和正则化等技术,但要在大规模模型中实现这些技术仍然非常困难。
3. 知识的选择性内化与整合
获取新知识后,模型还需要判断这些知识是否有用,并决定如何将其内化。与人类不同,模型缺乏直观的判断能力,必须依赖于算法来筛选有用的知识并更新内部表示。因此,模型不仅要能理解信息的上下文,还要能够辨别信息的可靠性、权重和相关性,避免引入错误或无关的信息。
将外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