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对机器人比较感兴趣,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机器人相关的东西。首先先上B站找一个学习资源,周末选了选,大概选了2个学习资源。第一个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 ,第二个是清华大学的《ROS2机器人基础》
1. 学习资源
课程的PDF
- https://pan.baidu.com/s/1efY-GIYqYNwqsAlETa5N1Q?pwd=a5ed 提取码: a5ed
课程的资源
- https://pan.baidu.com/s/1RznZke926eH2_-HZmNWkfg?pwd=kcg5 提取码: kcg5
2. 学习计划
计划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华中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学,然后再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学习ROS2机器人基础,目标是先打造一个你能动的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计划用5000块
3. 《机器人学》
《机器人学 建模、控制与视觉》一级目录及核心内容简介表
| 章节序号 | 章节名称 | 核心内容简介 |
|---|---|---|
| 1 | 第1章 概述 | 介绍机器人的内涵(操作臂、海陆空机器人、人机共融机器人三大子集)、应用领域(工业、服务、极端环境作业等)及发展历程;阐述机器人学的研究展望,包括机动性与操作性、智能驾驶与智能互联、感知与智能、人体模型与脑模型、人机共融等方向。 |
| 2 | 第2章 机器人机构 | 系统讲解机器人机构的核心组成,包括运动副(低副、高副分类及特性)、串联/并联机器人机构(Stewart平台、Delta机构等)、机器人手爪(夹持式、多关节多指、顺应手爪)、探测车悬架机构、多足步行机器人机构,以及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结构与传动原理。 |
| 3 | 第3章 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 | 阐述刚体位姿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位置矢量、旋转矩阵(旋转群SO(3))、齐次坐标与齐次变换矩阵(刚体变换群SE(3));介绍运动算子(平移、旋转)、欧拉角与RPY角、旋转变换通式,以及位姿综合的相容性、独立性与完备性条件。 |
| 4 | 第4章 刚体速度和静力 | 引入线矢量(Plucker坐标、r-积),分析微分转动与角速度、微分运动与运动旋量(李代数se(3));阐述螺旋运动的数学表达与矩阵指数映射;讲解力旋量的伴随变换、多指抓取模型,以及运动旋量与力旋量的对偶关系。 |
| 5 | 第5章 操作臂运动学 | 基于D-H方法建立连杆参数与坐标系,推导连杆变换矩阵与运动学方程(以SCARA、PUMA560机器人为例);介绍运动学反解的几何法、代数法,以及指数积(POE)公式;讨论运动学方程的自动生成与反解子问题(旋转综合、多轴旋转反解等)。 |
| 6 | 第6章 操作臂的雅可比矩阵 | 分析操作臂的速度传递(速度雅可比矩阵)、静力传递(力雅可比矩阵);讨论逆雅可比矩阵与奇异性、操作臂灵巧性指标;介绍余度机器人、刚度与柔度分析,以及误差标定与补偿方法。 |
| 7 | 第7章 操作臂动力学 | 概述操作臂动力学,讲解质点系与单刚体动力学基础;推导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牛顿-欧拉递推的操作臂动力学方程;介绍基于指数积的牛顿-欧拉方法,以及关节空间/操作空间动力学与动力学性能指标。 |
| 8 | 第8章 轨迹生成 | 分析轨迹规划的一般性问题,介绍关节空间轨迹插值(多项式插值)、笛卡儿空间轨迹规划(四元数直线轨迹);讨论轨迹的实时生成方法,以及全覆盖路径规划的“在线式”与“离线式”算法。 |
| 9 | 第9章 操作臂的轨迹控制 | 分解二阶线性系统控制器,建立单关节建模与控制模型;讲解操作臂的非线性控制、多关节控制策略;分析工业机器人集中控制、分解运动控制、基于直角坐标的控制,以及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 |
| 10 | 第10章 机器人的力控制 | 概述力控制的应用场景,介绍力矩传感器原理;分析约束运动与约束坐标系,讲解控制规律分解方法;讨论间接力控制(阻抗控制)、直接力控制策略,以及力与位姿控制的互补空间关系。 |
| 11 | 第11章 运动规划 | 引入C空间(配置空间)概念,介绍无碰撞运动规划方法(广义维罗尼图法、单元分解法);讲解基于采样的运动规划(PRM、RRT)、人工势函数法与导航函数,以及多约束下的路径优化策略。 |
| 12 | 第12章 协调控制 | 概述协调控制的研究意义,建立双臂协调运动的约束关系与关节力矩计算模型;分析多指手爪的运动学与抓取稳定性(形封闭、力封闭);讨论多指抓取规划与协调控制策略,以及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关键技术。 |
| 13 | 第13章 自适应控制 | 介绍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自校正自适应控制原理;讲解自适应扰动控制、PD自适应控制、自适应阻抗控制策略;分析自适应鲁棒性联合控制、直角坐标空间自适应控制,以及自学习控制方法。 |
| 14 | 第14章 视觉图像处理 | 讲解图像传感器与机器视觉系统构成,介绍图像几何变换与相机成像模型;分析空间滤波(平滑、锐化)、频域滤波(傅里叶变换);讨论图像分割(阈值、边缘检测)、特征提取(角点、纹理)、图像匹配与拼接技术。 |
| 15 | 第15章 视觉运动控制 | 介绍视觉标定(内参、外参标定)、立体视觉(视差计算、三维重建);讲解视觉检测(缺陷检测、尺寸测量)、视觉跟踪(目标匹配、运动预测);分析视觉伺服控制(位置伺服、图像伺服),以及视觉导航的关键技术。 |
| 16 | 第16章 轮式移动机器人 | 概述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分类与应用,建立运动学建模(非完整约束)、动力学建模(惯性力、摩擦力);介绍定位方法(里程计、激光雷达SLAM、ICP算法);讨论SLAM技术(地图构建与定位同步)、导航策略(路径规划、避障)。 |
| 17 | 第17章 飞行机器人 | 介绍飞行机器人的系统构成(机身、动力、控制、感知),建立动力学模型(气动特性、姿态动力学);讲解自主飞行控制系统(姿态控制、高度控制);分析GPS定位、视觉里程计(无GPS环境),以及提升续航能力的技术(能源管理、气动优化)。 |
总共17章,内容比较多,学习计划如下:
| 学习阶段 | 天数范围 | 每日学习章节 | 说明(章节特点与学习重点) |
|---|---|---|---|
| 基础入门阶段 | 第1-3天 | 第1天:第1章(概述) 第2-3天:第2章(机器人机构) | 第1章偏概念介绍,内容浅显,1天可掌握;第2章涉及运动副、机构分类(串联/并联)、减速器原理,篇幅较长,需2天消化 |
| 理论推导阶段(一) | 第4-9天 | 第4-5天:第3章(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 第6-7天:第4章(刚体速度和静力) 第8-9天:第5章(操作臂运动学) | 这3章是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涉及旋转群、齐次变换、运动旋量等核心理论,推导过程多,需每章用2天,重点练公式推导和案例计算 |
| 核心技术阶段(一) | 第10-16天 | 第10天:第6章(操作臂的雅可比矩阵) 第11-12天:第7章(操作臂动力学) 第13天:第8章(轨迹生成) 第14-15天:第9章(操作臂的轨迹控制) 第16天:第10章(机器人的力控制) | 第6章、第8章、第10章内容相对聚焦(速度传递、轨迹规划、力控策略),1天/章;第7章(动力学)、第9章(轨迹控制)涉及复杂建模与控制策略,需2天/章 |
| 核心技术阶段(二) | 第17-22天 | 第17天:第11章(运动规划) 第18-19天:第12章(协调控制) 第20-21天:第13章(自适应控制) 第22天:回顾第6-13章核心公式 | 第11章(运动规划)偏算法介绍,1天可学;第12章(协调控制)、第13章(自适应控制)涉及多机器人协作、鲁棒控制策略,需2天/章;最后1天回顾核心公式,避免遗忘 |
| 应用实践阶段 | 第23-30天 | 第23-24天:第14章(视觉图像处理) 第25天:第15章(视觉运动控制) 第26-27天:第16章(轮式移动机器人) 第28天:第17章(飞行机器人) 第29-30天:梳理全书框架+补充附录查阅 | 第14章(视觉图像处理)涉及滤波、分割等基础算法,需2天;第15-17章偏应用(视觉控制、移动/飞行机器人建模),内容相对直观,1天/章;最后2天梳理“建模-控制-视觉”三大模块逻辑,附录(符号/术语对照)穿插查阅即可 |
关键说明:
- 进度灵活调整:若某章节(如第7章“操作臂动力学”、第13章“自适应控制”)推导难度超出预期,可适当延长1天,从后续简单章节(如第8章“轨迹生成”、第17章“飞行机器人”)中压缩时间,确保整体30天内完成;
- 学习优先级:正文17章为核心,附录A(符号与术语)、附录B(中英文对照)可在学习对应章节时同步查阅(如学第3章时查附录A的“SO(3)/SE(3)”符号定义),无需单独占用时间;
- 效率提升技巧:每章学习后花30分钟整理“核心公式/图表”(如第3章的齐次变换矩阵、第5章的D-H参数表),避免后期重复翻书,也便于复习。
按此规划,平均每天学习“0.5-1章”,既能保证基础章节的快速入门,也能给核心理论章节留出足够的推导和理解时间,30天内可完整掌握教材核心内容。
暂定的学习计划,先学一个星期再说,没人指导,也只能边学边修改。
以前每次学习新东西都是虎头蛇尾,因此想建立一个机器人知识学习的微信群,有想一起学习兄弟姐妹可以加微信群一起学习,互相监督,互相讨论哈。
有想加入的给我发私信,我拉进群。💪
15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