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本文章转自公众号架构师之路,我觉得写的非常好,分享给各位。
最近刷知乎看有人问:当“精通各种技术体系”的资历,败给了“45岁”的数字,这究竟是个人的困境,还是整个行业亟待反思的偏见?
主题:为什么 45 岁程序员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却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861834562
【回答1】
我自己创业过,站在招聘方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更现实一点。
说句不好听的,老板招人其实就看三样:便宜、耐操、听话。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45岁程序员的困境就一目了然了。
【回答2】 主要是需求不匹配。 精通前端:精通前端的人太多了,不差45岁这一个; 精通Java:精通Java的也不少; 精通Cobol:精通这个的人确实非常少,但市场岗位更少(美国还有点,中国基本没有); 精通神经网络:40年前没啥工作,直接坐30年冷板凳,直到2012年后开始慢慢热起来到现在火热,参考神经网络之父Hinton,60岁之前只能猫在大学里默默研究,60岁之后才翻身; 精通光刻机某个核心工艺:精通这个的人非常非常少,贸易战之前工作不好找,现在应该被抢破头。 所以这是市场错配。 【回答3】
因为精通的绝大部分的技术体系,在失去了平台的支撑后,就如同“在饺子皮上雕花”的能力。 举几个例子说明。 高并发低延迟系统设计能力,难不难,肯定难,基本就是互联网高端技术能力之一了。然而需要这类能力的公司,国内有几家?在这几家之外,这种能力就是累赘。 再往低点说,熟悉K8s,很多40岁以后程序员的简历都有这个能力,然而,低于20个pod以下用K8s就是浪费。然后,市面上业务发展到需要用20个pod以上的公司,又能有多少? 很多40岁以上程序员的技术体系和能力,都是跟前公司的业务和体系牢牢绑定的,而且缺一不可。除非直接找竞争对手,然后还得竞争对手跟前公司用的是同一套技术体系,才有一线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大多数40岁以上程序员,看着表面上熟悉的技术体系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依赖特定的平台才能发挥作用的。 离开了平台(被裁)之后,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很少很少,用人单位也只希望根据自己的平台特点,招新人来培养。
【回答4】
我45岁后,朋友推荐去了一家创业公司。为什么招我,因为看我简历上有个项目,他们刚好想投这种产品,觉得我可以把之前做好的东西带过去。 进去后,推敲了一段时间,他们放弃了,觉得投入预算超过了他们的设想。然后就安排我去管理一个小的技术团队。我自感技术还不错,但在小组中一直没有树立技术威望。 小组成员也就python很熟悉,C语言一般,还不会linux操作,所以训练环境搭建等等很多时候都需要我动手。但他们还是围着一个快30的算法工程师转,把他当成大佬。他们可能看我斑白的头发,就认为我技术和思维都落伍了吧。 后来项目上与甲方客户扯皮比较多,我才发挥我的年龄优势,因为甲方一些骨干人员,是之前同事的同事(有时候技术圈子确实也不大)。通过与甲方人员建立的熟络关系,才镇住了自己的团队。 我的总结,在自己职业末尾还有面试和继续工作的机会,一是他们贪念我之前做好的东西,二是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技术能力和项目经验反而是不太重要的东西。
【回答5】
总有人把“45 岁xxx”“35 岁xxx”这种自媒体卖惨叙事当做真理,拿到互联网上作为情绪铃铛,勾起那些希望合理化解释自己的“高龄”职场人关注,将矛盾转嫁到对社会的抱怨。
我是真活到这个年龄的程序员,身边也不乏超过45岁的程序员朋友,身边统计学告诉我,“高龄”程序员,加上“转型”的程序员,100%依然能够拿到相对较高的薪酬。
那些没有进入我的身边统计学的“高龄”程序员也是有的,确实存在不少被淘汰的“高龄”简历。但是,淘汰的理由,一定不仅仅是因为“高龄”。
说白了,精通一种技术就像一把傍身好剑,年头久了生锈了,拔不出来护不了身,也换不来米。
除此之外,还需要寻找至少一个应用场景,能精准戳中至少一类商业需求。年轻的时候,一心埋头钻研技术也没毛病,毕竟技术是程序员生存的下限。随着技术积累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强,就应该分配越来越多的精力来考虑:转化为商业价值。
技术转化商业价值,有个转化率,转化率越高,价值越大。技术的价值在于:①你拥有多少;②商业价值转化率有多高。有些生锈的技术,转化率已经接近零了,就要做减值损失。
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在达到不同年龄段时,活出不同的精彩~
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你有啥问题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哈。
回见~若觉得不错,请点赞或分享,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们~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号,一起学习、成长

14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