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全解析
一、数据库基础类型与模型
1.1 数据库类型
当前使用的数据库主要有两种类型:操作型数据库和分析型数据库。操作型数据库主要用于联机事务处理(OLTP)场景,而分析型数据库存储静态数据。
1.2 数据库模型发展
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出现之前,层次和网络数据库模型被广泛使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于集合论和一阶谓词逻辑,它将数据存储在关系中,用户将其视为表。关系数据库中有三种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通过 SQL 可以在关系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关系数据库具有内置的多级完整性、逻辑和物理数据与数据库应用的独立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及易于数据检索等优点。
1.3 数据库模型扩展
对象 - 关系模型通过结合各种面向对象的元素和特性(如类、封装和继承)扩展了关系数据库模型。数据仓库允许组织访问存储在任意数量的关系和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正迅速成为跨异构系统共享数据的事实上的数据传输标准。
以下是不同数据库模型的特点对比表格:
| 数据库模型 | 基础理论 | 数据存储形式 | 关系类型 | 优点 |
| — | — | — | — | — |
| 层次和网络数据库模型 | 无特定数学理论 | 层次或网络结构 | 复杂 | 早期广泛应用 |
| 关系数据库模型 | 集合论和一阶谓词逻辑 | 表(关系) |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 多级完整性、数据独立、一致性好、易检索 |
| 对象 - 关系模型 | 结合面向对象元素扩展关系模型 | 结合对象和关系特性 | 多种 | 融合面向对象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