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系统设计与连接主义F - 结构转移
简单机器翻译系统的概念设计
人类翻译基于对所描述内容或意图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翻译(MT)系统必须明确表示理解结果并模拟人类的解释和释义过程。
首先,虽然可以用非正式的脚本表示理解结果,但如何以计算合理的方式表示它们并不明确。例如,在不涉及与车票相关的整个社会系统的情况下,很难表示车票是否有效。
其次,即使能表示理解结果,也难以将其与目标导向的释义联系起来。目标语言可能有一些通用原则来决定复杂现实的哪一部分应明确表达,但我们对此过程知之甚少。除非能通过计算实现操作类似AGGR - 1对象并动态改变解释和释义的过程,否则明确表示这些结果对机器翻译并无帮助。
再次,在很多情况下,如示例中的表达,如何用语言表达的约定是特定于个别事件或要描述的信息的,类似于术语表达,表达式的结构和理解结果的内部结构对翻译并非至关重要。
假设在翻译中,语言的常规性而非生成性起主导作用,翻译的作用是将一种语言的约定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相应约定,并且几乎所有语言表达都类似于术语表达。可以使用像AGGR - 1这样的对象作为链接,而不分析其内部结构。以下是两个示例的对应关系表示:
- ENG: [e(X) go to see e(X’s) GP] ↔ AGGR - 1[X] ↔ JPN: [j(X) - wa j(X) - no isha - ni mite morau]
- ENG: [See e(X) for e(Y)] ↔ AGGR - 2[X, Y] ↔ JPN: [j(Y) - ha j(X) - ni yoru mono - to suru]
为了使对应关系更通用,可以引入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1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