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物理与链路层技术解析
在当今的无线通信领域,多种技术共同支撑着物联网(IoT)、智能家居等众多应用的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低功耗(BLE)、ITU - T G.9959、DECT ULE和近场通信(NFC),涵盖它们的物理层和链路层特性。
蓝牙技术发展历程
蓝牙技术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版本更新,以不断提升性能和功能:
- 2005年对调制和传输速率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 2004年推出的蓝牙2.0引入了增强数据速率(EDR),通过功率占空比进一步改善了传输速率和能耗。
- 2007年的蓝牙2.1简化了设备配对过程。
- 2009年蓝牙3.0通过共置的IEEE 802.11链路引入了高速(HS)支持。
- 2010年蓝牙4.0(即BLE)作为全新机制发布,支持低功耗,适用于众多M2M、CPS和混合IoT解决方案,但不具备向后兼容性。
- 2013年和2014年分别发布的蓝牙4.1和蓝牙4.2,增强了连接设备的可访问性。
- 2016年的蓝牙5.0提升了BLE的调制和传输速率。
- 2019年蓝牙5.1增加了到达角(AoA)和出发角(AoD),用于改进资产跟踪。
需要注意的是,IEEE 802.15.1是蓝牙1.1和蓝牙1.2的标准化,不涉及其他蓝牙版本,包括BLE。
经典蓝牙与BLE拓扑结构
- 经典蓝牙 :在单个微微网(piconet)中,主设备最多可控制七个从设备。微微网是一种临时网络,用于连接一组无线设备。从设备只能与主设备通信,彼此之间不能直接通信,且一个从设备可以属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0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