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
baomihua1157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城市群是什么?-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群凭借其知名度(口碑)、丰富的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优势,形成了显著的“头部效应”。这种效应吸引了大量新增资源的涌入,同时也使得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群寻求就业机会,从而加剧了这种不均衡的局面。这种竞合关系有助于城市群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例如,卡斯卡迪亚城市群就跨越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包括了美国的西雅图、加拿大的温哥华等城市。这种跨国城市群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原创 2025-01-02 13:54:44 · 143 阅读 · 0 评论 -
城市主要资源禀赋-高考地理辅导书
(1) 当城市的主要资源禀赋为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铁矿等时,其内部结构往往与这些资源紧密相关。(5) 有些城市的资源禀赋是暂时性的,如历史上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作为航运枢纽,或巴拿马因政策因素形成的转口贸易城市。(2) 若城市的主要资源禀赋为旅游业,如我国西部的敦煌、丽江等城市,它们的多个城市元素都围绕旅游业展开。(4) 以第一产业为主要资源禀赋的城市相对较少,它们通常是农业国的首都或地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因此,城市的主要资源禀赋构成了其内部结构的核心逻辑。原创 2025-01-02 13:41:54 · 224 阅读 · 0 评论 -
人口迁移的因素-高考地理辅导书
(1) 经济因素在人口迁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人迁移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8) 文化宗教习俗在人口迁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个体而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往往能够增加迁移的吸引力。(3)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通常在经济繁荣的地区,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这同样成为吸引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7) 在某些局部时期,安全性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人们可能会因为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而选择迁移。原创 2025-01-02 13:33:00 · 213 阅读 · 0 评论 -
人口年龄结构-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3) 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我们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升老龄人口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2) 当前,我国正面临老龄化趋势加剧和出生率下滑的双重挑战,这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1)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通常将0至14岁定义为儿童,15至64岁视为劳动力人口,而65岁及以上则归类为老龄人口。原创 2025-01-02 13:28:18 · 181 阅读 · 0 评论 -
风暴潮形成原因-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得风暴潮的潮位相应升高,增加了风暴潮的破坏性。:当河流入海口处的径流量较大时,其对海水的顶托作用增强,有助于形成高大的涌浪。:如果风暴潮发生时恰逢天文大潮,两者叠加会进一步加剧风暴潮的强度。- 营建沿海防护林,利用植被的阻滞作用,减少风暴潮对海岸线的侵蚀。:外宽内窄的海湾形状容易使海水在湾内聚集,导致海水迅速暴涨。- 建立和完善风暴潮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加强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提高预警准确性;- 营建和加固防波堤,以增强对海浪的抵御能力;原创 2025-01-01 12:54:33 · 182 阅读 · 0 评论 -
判读地方性分异规律-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当一个地区的自然植被与其在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下本应呈现的植被类型不符时,便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亦被称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例如,东非高原尽管位于赤道附近,按照纬度地带性的预期,应覆盖热带雨林植被,但实际上却生长着热带草原植被,这便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一个实例。:在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遵循地方性分异规律时,关键在于观察其自然植被是否与根据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预期的类型一致。若不一致,即表明存在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此外,小尺度范围内的植被分布差异,通常也归属于地方性分异的范畴。原创 2025-01-01 12:41:31 · 218 阅读 · 0 评论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呈现出干旱、半干旱的特征,而青藏地区则以其高寒特征著称。这些总体特征不仅塑造了地区的独特风貌,还深刻影响着该地区的其他地理要素,如水文条件、生物分布以及土壤类型等。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这种变化最终会反馈到整体环境中,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格局和特征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地理要素,而应将其置于整个地理环境的系统中进行考量。综上所述,地理环境是一个既统一又复杂的整体,其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原创 2024-12-31 20:12:52 · 286 阅读 · 0 评论 -
土壤的功能与一般养护-高考地理新东方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一、土壤的功能土壤作为地球上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具备以下多重功能:二、土壤的养护为了维护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养护措施:原创 2024-12-31 20:04:21 · 163 阅读 · 0 评论 -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高考地理新东方
这是土壤形成的起点,它决定了土壤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土母质的粒度对土壤的质地有直接影响,而其化学成分则决定了土壤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养分的含量。:气候因素通过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对土壤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会发生垂直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同时,坡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土壤厚度的差异。: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逐渐成熟,其结构和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细节参见阵型1)原创 2024-12-31 19:59:36 · 224 阅读 · 0 评论 -
观察土壤的概念-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土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养分、适宜的温度以及空气等关键条件,并协调这些要素,从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上那层具有肥力且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物质。原创 2024-12-31 19:55:59 · 217 阅读 · 0 评论 -
地理环境封闭性对植被影响-高考地理新东方
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相对独立性为植被(或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演化环境,使其能够独立于外界,缓慢而自主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生态环境圈。原创 2024-12-30 17:07:41 · 163 阅读 · 0 评论 -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丹霞地貌的形成起始于含铁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区域的沉积与固结,这一过程形成了红色的砂砾岩。随后,地壳的抬升与挤压作用使得这些岩石层上升,并形成了具有垂直节理的中低山脉。在这些山脉的形成过程中,流水沿着岩石层的裂隙进行侵蚀,同时受到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山体之间的相互分离,形成了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特征。:当遇到考察“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的题目时,你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框架,理解并熟记,这将帮助你获得稳定的高分(当然,意思相近的表述同样有效)。:此类题目归类为“答题框架”型大题。原创 2024-12-30 17:03:50 · 201 阅读 · 0 评论 -
丹霞地貌的岩石构成-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含铁碎屑物首先在地势较低的区域沉积并逐渐固结,最终转化为红色砂砾岩。随后,由于地壳的抬升与挤压作用,这些岩石形成了具有垂直节理的中低山脉。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进行侵蚀,同时在外力如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的作用下,山体逐渐相互分离,形成了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原创 2024-12-30 16:59:46 · 228 阅读 · 0 评论 -
看图识别地貌类型、成因-高考地理辅导书
首先,需掌握通过图形识别地貌类型及其成因,特别是气候干旱区域,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的地貌特征(具体参见分类1)。:最后,结合以上知识,灵活运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见招拆招、精准解题。原创 2024-12-30 16:54:10 · 170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的侵蚀地貌-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并不遵循固定的解题步骤或模式。相反,它要求我们基于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从具体的图文资料中捕捉关键信息,激发相应的思维联想或进行广泛的思维拓展。这一过程类似于条件反射,即根据所给材料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点或解题路径。一旦确定了解题的关键要点,我们就可以自如地调用所学知识,或遵循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进行细致的分析与作答。这样的解题方式不仅考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更挑战了我们的思维灵活性与创造力。此类题目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思维的广泛联想能力。原创 2024-12-27 12:12:04 · 151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阶地的发育-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1. 定义河流阶地是指由于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使得原本位于河谷底部的地形被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形成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特征。2. 成因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壳抬升运动的影响下,河流持续地进行下切侵蚀,逐渐塑造了阶地的地貌特征。这一过程体现了地壳运动的间歇性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的持续性之间的相互作用。3. 认知通过观察河流阶地的级数,我们可以推断出地壳运动的次数。阶地的抬升高度(级别)越高,通常意味着其形成时代越古老。这一认知有助于我们理解河流阶地与地壳运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原创 2024-12-27 12:08:38 · 204 阅读 · 0 评论 -
壶穴地貌的发育-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壶穴是河流中急流漩涡携带砾石对基岩河床进行磨蚀作用后,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地貌。原创 2024-12-27 12:03:04 · 243 阅读 · 0 评论 -
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地理现象-高考地理辅导书
题型分类:此类题目被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型问题。解题策略:解答这类题目并没有固定的解题步骤或模式。它要求我们在已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提供的具体图文资料,激发相应的思维联想(或进行思维的广泛拓展),以提炼出解题的关键点。一旦确定了这些关键点,我们就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或遵循正常的逻辑思考路径,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原创 2024-12-27 11:27:54 · 215 阅读 · 0 评论 -
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搬运与堆积的定义及形式原创 2024-12-26 18:00:36 · 401 阅读 · 0 评论 -
六大板块分布、边界类型-高考地理新东方
(3) 印度洋板块在大部分区域属于大洋板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喜马拉雅山区,它则属于大陆板块,这一特点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意义。(4) 堪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一地理位置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请牢记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并特别关注两大板块之间的交界面类型,这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1) 亚欧板块与相邻的多个板块形成了大量的消亡边界,是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板块。(2) 非洲板块则与相邻板块形成了最多的生长边界,这是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原创 2024-12-26 17:40:41 · 303 阅读 · 0 评论 -
拉尼娜现象-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3) 记忆技巧:使用关键词“更加”。即,在正常年份中某一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特征会表现得“更加”明显。(1) 地理位置:位于太平洋赤道区域,偏向南半球的海域。(2) 现象特征:沃克环流表现强劲。原创 2024-12-26 17:14:25 · 218 阅读 · 0 评论 -
海、气温差大对蒸发的影响-高考地理新东方
当海面出现上层冷却而下层温暖的海-气温差时,会促进海水的蒸发。并且,这种垂直方向上的温差越大,海水的蒸发速度就越快。相反,若海面呈现上层温暖而下层冷却的海-气温差,则海水蒸发会受到抑制。同样地,这种温差越大,海水蒸发的难度就越大。原创 2024-12-26 16:50:47 · 197 阅读 · 0 评论 -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关系-高考地理新东方
洋流的流动方向决定了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箭头所指之处即为洋流的流向。暖流是从水温较高的海域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域,而寒流则是从水温较低的海域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域。原创 2024-12-26 16:39:36 · 199 阅读 · 0 评论 -
洋流的分布规律-高考地理新东方
全球洋流总体分布规律(1) 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2) 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仅存在于北半球):(3) 40°S附近海域的西风漂流:(4)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原创 2024-12-25 11:26:56 · 307 阅读 · 0 评论 -
影响河流水位高低、变化因素-高考地理新东方
此类题目属于“结构化答题模板”型大题。原创 2024-12-25 11:13:35 · 518 阅读 · 0 评论 -
成为某区域水塔的自然条件-高考地理新东方
此类题目被归类为“结构化答题型”大题。原创 2024-12-25 10:58:04 · 117 阅读 · 0 评论 -
水体相互补给关系-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解答这类题目时,并没有既定的解题模板或步骤可循。它要求我们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能够根据具体的图文材料,灵活运用思维,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与分析,从而提炼出解题的关键信息。一旦明确了解题要点,我们就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或者遵循常规的逻辑思维路径,进行推理和作答。:此类题目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题。原创 2024-12-25 10:53:23 · 360 阅读 · 0 评论 -
洪水绳套曲线-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呈现逆时针方向,具体形态可参考相关阵型图)。:通常遵循“急剧上涨,缓慢消退”的规律。原创 2024-12-25 10:48:44 · 301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上中下游水量的判读-高考地理辅导书
外流河的流量特征通常表现为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在河流流动过程中,不断有雨水和来自支流的补给汇入,使得河流水量逐渐增加(具体情形可参考阵型1的描述)。原创 2024-12-25 10:32:59 · 205 阅读 · 0 评论 -
目前气候变化趋势、原因-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当前,全球气候正处于变暖的趋势中。然而,关于气候变暖的具体原因,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先从书本上了解并认同以下因素(参考分析框架1):(1) 人为因素:① 大量排放CO2:工厂、交通工具以及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同时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温室气体含量持续上升,增强了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进而增强了保温作用。② 臭氧层破坏:随着排入大气的氟氯烃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更多紫外线射向地面。(2) 自然因素:地球目前正处于其自然气候原创 2024-12-24 16:41:30 · 211 阅读 · 0 评论 -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高考地理辅导书
解答此类题目时,学生需直接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无需过多分析或推理,即可得出答案。:此类题目归类为“基础知识型”大题,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原创 2024-12-24 16:36:42 · 201 阅读 · 0 评论 -
植被、湿地对水循环的影响-高考地理新东方
植树造林与毁林开荒对水循环的影响(参考阵型1)(1)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措施能够增强植被和湿地的雨水截留能力,促进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这会导致汇入地表径流的水量减少,进而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削减和延迟径流洪峰,调节径流水位变化。(2) 相反,滥伐森林、破坏湿地等行为会减少植被和湿地的雨水截留能力,导致下渗量减少,大量雨水直接汇入地表径流,增加地表径流量,从而增大径流洪峰并使其提前出现。植被与湿地对降水的影响(参考阵型2)植被和湿地对降水的影响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虽然植被丰富和湿地广泛可以原创 2024-12-24 16:23:53 · 372 阅读 · 0 评论 -
水库和大坝对水循环的影响-高考地理辅导书
水库上游影响分析(参考阵型1):(1) 水库通过截流和顶托效应,导致上游区域水量积累增加,进而促使水位逐渐上升,可能使得汛期或洪峰现象提前到来。(2) 上下游水位差因水库调节而减小,直接导致上游河段流速减缓。(3) 流速的降低加剧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减少了水体中的含沙量。水库下游影响分析(参考阵型1):(1) 水库的截流作用显著减少了下游的径流量,水位随之下降,动能和流速均有所减弱。(2) 径流量减少和水位下降共同作用下,汛期或洪峰的出现时间被推迟。(3) 由于水库拦截了大量泥沙,下游河段因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原创 2024-12-24 16:17:06 · 178 阅读 · 0 评论 -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地理现象-高考地理新东方
解答此类题目时,解题思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求我们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如水循环原理)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图像和文字材料,灵活触发相应的思考路径(或进行思维的广泛联想)。一旦确定了关键的解题要点,我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遵循正常的逻辑推理,来详细分析和回答问题。:此类题目被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题。原创 2024-12-23 14:31:07 · 238 阅读 · 0 评论 -
海水的温度-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影响因素概述(1) 海洋温度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其热量的收支状况。其中,太阳辐射构成了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海水蒸发则成为热量的主要支出途径。(2) 此外,海洋温度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洋流的流动、海陆分布格局、大气环流以及地壳运动等。温度分布规律(1)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呈现出表层最高、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具体而言,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变化较为显著,而100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2) 在水平方向上,海水温度大致呈现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同时,相同纬度的海洋表原创 2024-12-23 14:23:27 · 337 阅读 · 0 评论 -
海水的温度-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此类题目归类为“答题框架构建型”大题。原创 2024-12-23 14:14:52 · 181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