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
baomihua1157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城镇化及其过程、逻辑和利弊-高考地理新东方
(4)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户籍状况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可以形成两种人口占比的组合:一是常住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其中包括了外来人口;(3) 在我国,人口众多,镇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扮演着重要角色。镇与乡村的结合形成了乡镇,而与城市的结合则构成了城镇。(5)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结合地表覆盖物进行考察,如渗水率、太阳辐射反射率以及空气污染指数等指标,这些都能反映出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涵盖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以及农村地区逐步向城镇地区的演变。原创 2025-01-02 13:58:25 · 185 阅读 · 0 评论 -
城市群是什么?-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群凭借其知名度(口碑)、丰富的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优势,形成了显著的“头部效应”。这种效应吸引了大量新增资源的涌入,同时也使得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群寻求就业机会,从而加剧了这种不均衡的局面。这种竞合关系有助于城市群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例如,卡斯卡迪亚城市群就跨越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包括了美国的西雅图、加拿大的温哥华等城市。这种跨国城市群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原创 2025-01-02 13:54:44 · 143 阅读 · 0 评论 -
城市主要资源禀赋-高考地理辅导书
(1) 当城市的主要资源禀赋为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铁矿等时,其内部结构往往与这些资源紧密相关。(5) 有些城市的资源禀赋是暂时性的,如历史上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作为航运枢纽,或巴拿马因政策因素形成的转口贸易城市。(2) 若城市的主要资源禀赋为旅游业,如我国西部的敦煌、丽江等城市,它们的多个城市元素都围绕旅游业展开。(4) 以第一产业为主要资源禀赋的城市相对较少,它们通常是农业国的首都或地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因此,城市的主要资源禀赋构成了其内部结构的核心逻辑。原创 2025-01-02 13:41:54 · 224 阅读 · 0 评论 -
人口容量的两个定义方向-高考地理辅导书
(2) 最大容量,也被称为最大承载力或资源环境承载力,它代表了某一地区所能承受的人口极限。这个极限是由多个关键要素共同决定的,而这些要素中的“最短板”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最多只能承载10000人,食品资源最多只能承载8000人,而土地资源则能承载15000人,那么该地区的人口上限将受限于食品资源,即最多只能容纳8000人。(1) 合理容量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要在确保一定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创 2025-01-02 13:36:50 · 210 阅读 · 0 评论 -
人口静态常规分布-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4) 就城市内部而言,人口多集中于中心城区或新兴城区,而郊区或老城区的人口则相对较少。(1) 从全球范围观察,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口大多聚集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2) 在我国范围内,人口主要集中在“黑河-腾冲”线以东及以南的区域。(3) 从地区分布来看,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城市。原创 2025-01-02 13:25:07 · 175 阅读 · 0 评论 -
人口增长模型-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人口自然增长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不同组合,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型:原创 2025-01-01 13:06:04 · 236 阅读 · 0 评论 -
地震的原因与结构-高考地理辅导书
地震主要是由地球上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碰撞引起的。这种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板块边缘及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原创 2025-01-01 12:58:37 · 283 阅读 · 0 评论 -
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地表覆盖物硬化,减少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风险。- 直接削弱湖泊对洪水的自然调节作用,降低湖泊的蓄洪容量。- 减少地面植被覆盖,降低土壤下渗能力,增加地表径流量;- 加速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减少湖泊和水库的蓄洪能力。- 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使得水流迅速汇聚。- 湖泊或海水对河水的顶托作用,限制水流外泄。- 引发地面沉降,改变地形,导致排水系统不畅。- 冰凌在河道中堆积,阻碍水流;- 河道形态弯曲,减缓水流速度;(具体模式可参考相关分析框架)原创 2025-01-01 12:51:01 · 177 阅读 · 0 评论 -
判读地方性分异规律-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当一个地区的自然植被与其在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下本应呈现的植被类型不符时,便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亦被称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例如,东非高原尽管位于赤道附近,按照纬度地带性的预期,应覆盖热带雨林植被,但实际上却生长着热带草原植被,这便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一个实例。:在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遵循地方性分异规律时,关键在于观察其自然植被是否与根据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预期的类型一致。若不一致,即表明存在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此外,小尺度范围内的植被分布差异,通常也归属于地方性分异的范畴。原创 2025-01-01 12:41:31 · 218 阅读 · 0 评论 -
判读雪线与林线-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雪线是指终年积雪区域的下界,也就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达到平衡的界限。这条线标志着雪能够稳定积累与消融的临界点。综上所述,雪线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测和解释雪线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雪线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降水和气温。原创 2024-12-31 20:20:47 · 375 阅读 · 0 评论 -
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因素-高考地理辅导书
而背风坡则相反,降水较少。在纬度相当的山地中,海拔越高的山地自然带谱越复杂。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的变化更加剧烈,从而形成了更多样化的自然带。这种气候变化会导致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自然带会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一系列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这是因为相对高度的增加会加剧气候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从而形成更多样化的自然带。在相同高度的山地中,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谱越复杂。综上所述,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创 2024-12-31 20:16:03 · 243 阅读 · 0 评论 -
南方红壤的改良-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通过实施上述改良和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南方红壤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土壤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但盐碱化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红壤通常呈酸性,且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这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体细节参见阵型1)(具体细节参见阵型2)原创 2024-12-31 20:09:00 · 276 阅读 · 0 评论 -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高考地理新东方
这是土壤形成的起点,它决定了土壤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土母质的粒度对土壤的质地有直接影响,而其化学成分则决定了土壤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养分的含量。:气候因素通过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对土壤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会发生垂直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同时,坡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土壤厚度的差异。: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逐渐成熟,其结构和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细节参见阵型1)原创 2024-12-31 19:59:36 · 224 阅读 · 0 评论 -
降水量与植被的关系-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着森林植被。年降水量在20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的区域,则以草原植被为主(具体分布可参见相关阵型图)。而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地区,则主要是荒漠植被的天下。原创 2024-12-31 19:53:28 · 175 阅读 · 0 评论 -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考地理新东方
地貌的多样化展现包括:溶沟、石芽、错落有致的石林、深邃的天坑(亦称竖井)、广袤的溶蚀洼地、连绵的峰林、孤傲的孤峰、奇妙的天生桥、壮观的钙华堆积、幽深的溶洞,以及洞内形态各异的石笋、石钟乳等。③ 平坦的洞底河床——这不仅维持了水体的相对静止状态,还确保了沉积物能够均匀地向四周扩展,最终形成一个平坦的沉积平台。② 相对静止的薄层水体——它使得沉积物能够从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形成盆状或圆盘状的形态。(1) 莲花盆是溶洞内薄层水体中,自水底向上逐渐形成的盆状或圆盘状碳酸钙沉积构造。关于莲花盆(具体形态参见分类1)原创 2024-12-30 16:49:11 · 197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的侵蚀地貌-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并不遵循固定的解题步骤或模式。相反,它要求我们基于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从具体的图文资料中捕捉关键信息,激发相应的思维联想或进行广泛的思维拓展。这一过程类似于条件反射,即根据所给材料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点或解题路径。一旦确定了解题的关键要点,我们就可以自如地调用所学知识,或遵循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进行细致的分析与作答。这样的解题方式不仅考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更挑战了我们的思维灵活性与创造力。此类题目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思维的广泛联想能力。原创 2024-12-27 12:12:04 · 151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阶地的发育-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1. 定义河流阶地是指由于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使得原本位于河谷底部的地形被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形成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特征。2. 成因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壳抬升运动的影响下,河流持续地进行下切侵蚀,逐渐塑造了阶地的地貌特征。这一过程体现了地壳运动的间歇性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的持续性之间的相互作用。3. 认知通过观察河流阶地的级数,我们可以推断出地壳运动的次数。阶地的抬升高度(级别)越高,通常意味着其形成时代越古老。这一认知有助于我们理解河流阶地与地壳运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原创 2024-12-27 12:08:38 · 204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袭夺现象(溯源侵蚀)-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河流袭夺是一种水系演变现象,其本质在于分水岭的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分水岭一侧的河流会逐渐增强其侵蚀能力,并最终切穿分水岭,从而夺取位于另一侧、侵蚀能力相对较弱的河流的上游河段。原创 2024-12-27 11:56:42 · 322 阅读 · 0 评论 -
河流的侵蚀地貌-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植被覆盖率低意味着地表保护减少,流水更容易直接作用于土壤和岩石,从而增加了侵蚀的强度。:水流经过的落差和地面坡度越大,流速越快,从而加剧了侵蚀作用,使得侵蚀强度显著提升。:通过建设护堤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河岸地区遭受流水侵蚀的风险,进而减弱侵蚀强度。:地面构成材料的抗侵蚀能力若较弱,则更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导致侵蚀强度增大。:水流体积越大,其侵蚀能力相应增强,即侵蚀强度随之加大。原创 2024-12-27 11:44:59 · 272 阅读 · 0 评论 -
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地理现象-高考地理辅导书
题型分类:此类题目被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型问题。解题策略:解答这类题目并没有固定的解题步骤或模式。它要求我们在已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提供的具体图文资料,激发相应的思维联想(或进行思维的广泛拓展),以提炼出解题的关键点。一旦确定了这些关键点,我们就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或遵循正常的逻辑思考路径,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原创 2024-12-27 11:27:54 · 215 阅读 · 0 评论 -
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高考地理新东方
类型阐述:此类题目归类于“思维拓展式”大型问题。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问题并无既定的模式可循,它要求我们在深入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依据所给的图文资料,激发相应的思维联想(或进行思维的广泛拓展),进而提炼出解题的关键要素。一旦确定了这些要素,我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或遵循常规的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原创 2024-12-27 11:22:09 · 177 阅读 · 0 评论 -
搬运作用与堆积作用-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搬运与堆积的定义及形式原创 2024-12-26 18:00:36 · 401 阅读 · 0 评论 -
侵蚀作用的定义和类型-高考地理新东方
差异侵蚀是造成高耸岩体的主要原因。由于岩石的岩性不同,它们受到侵蚀的程度也不同。容易被侵蚀的部位会逐渐剥落,形成平坦的地形;而不容易被侵蚀的部位则会保留下来,形成高耸的山体。这种侵蚀差异导致了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侵蚀作用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的岩石及其风化物进行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物理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它们共同影响着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创 2024-12-26 17:58:11 · 402 阅读 · 0 评论 -
风化作用定义和类型-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风化作用是指能够使物体产生碎裂崩解的自然过程。原创 2024-12-26 17:45:11 · 299 阅读 · 0 评论 -
地貌(岩层)形成过程-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岩浆才能沿着这些裂缝喷发到地表。同样地,如果岩浆要侵入某个岩层中,也需要该岩层先发生断裂,产生裂缝,岩浆才能沿着这些裂缝侵入(可参见阵型4)。换句话说,如果A岩层侵入了B岩层,那么B岩层必然先于A岩层形成(可参见阵型2第1题)。如果两个沉积岩层的上下表层之间存在凹凸不平的现象,这通常表明下层的沉积岩表层曾经历过外力的作用,如风化或侵蚀(可参见阵型2第2题)。而在背斜构造中,岩层的特点是中间较老,两翼较新(可参见阵型4)。在沉积岩中,形成顺序与岩层的位置有关,通常越低层的岩石越早形成(可参见阵型1)。原创 2024-12-26 17:19:14 · 194 阅读 · 0 评论 -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关系-高考地理新东方
洋流的流动方向决定了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箭头所指之处即为洋流的流向。暖流是从水温较高的海域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域,而寒流则是从水温较低的海域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域。原创 2024-12-26 16:39:36 · 199 阅读 · 0 评论 -
影响径流量的因素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本题为“结构化回答型”大题。原创 2024-12-25 11:03:18 · 389 阅读 · 0 评论 -
成为某区域水塔的自然条件-高考地理新东方
此类题目被归类为“结构化答题型”大题。原创 2024-12-25 10:58:04 · 117 阅读 · 0 评论 -
水体相互补给关系-高考地理考点全解
解答这类题目时,并没有既定的解题模板或步骤可循。它要求我们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能够根据具体的图文材料,灵活运用思维,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与分析,从而提炼出解题的关键信息。一旦明确了解题要点,我们就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或者遵循常规的逻辑思维路径,进行推理和作答。:此类题目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题。原创 2024-12-25 10:53:23 · 360 阅读 · 0 评论 -
洪水绳套曲线-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呈现逆时针方向,具体形态可参考相关阵型图)。:通常遵循“急剧上涨,缓慢消退”的规律。原创 2024-12-25 10:48:44 · 301 阅读 · 0 评论 -
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高考地理新东方
此题归类为“答题模板式”大型问答题。原创 2024-12-25 10:28:42 · 206 阅读 · 0 评论 -
正确认知气候变化-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全面理解气候变化(1) 气候变化并非仅限于变暖,它还包括变冷、变干旱以及变湿润等多种情况。(2) 无论是变暖、变冷、变干还是变湿,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现象。根据材料推测气候阶段(1) 要准确推导气候变化的具体规律,我们需要依赖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2) 然而,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值得我们去理解和记忆:当北半球陆地上的某种地理界线向北移动,同时南半球陆地上的相应地理界线向南移动时,这通常意味着气候正在变暖。相反,如果北半球陆地上的某种地理界线向南移动,而南半球陆地上的相应地理界线向北移动,则往往预示着气原创 2024-12-24 16:44:31 · 209 阅读 · 0 评论 -
影响蒸发的因素-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某些物质如酒精,由于其易挥发的特性,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蒸发完毕。不过,这一点在常规考察中并不常见,了解即可。:如果大气呈现上冷下热的结构,并且垂直温差较大,这样的条件有利于蒸发的进行。: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蒸发的强度,风力越大,蒸发作用越显著。(参照分析模式2中的第2题):蒸发面的面积大小对蒸发速率有直接影响,面积越大,蒸发作用越容易进行。:可供蒸发的水量越多,且蒸发时间越长,最终蒸发的总量也会越多。:当空气相对干燥时,蒸发更容易发生,因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作用会随之增强。原创 2024-12-24 16:33:21 · 514 阅读 · 0 评论 -
土壤含水量对水循环的影响-高考地理新东方
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其渗透性增强,有利于雨水深入土壤,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这样一来,地表径流量会相应减少,降低了洪峰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相反,若土壤含水量较高,其渗透性会减弱,导致土壤蓄积水分的能力下降。此时,更多的雨水会转化为地表径流,从而增加了洪峰流量和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原创 2024-12-24 16:28:53 · 209 阅读 · 0 评论 -
植被、湿地对水循环的影响-高考地理新东方
植树造林与毁林开荒对水循环的影响(参考阵型1)(1)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措施能够增强植被和湿地的雨水截留能力,促进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这会导致汇入地表径流的水量减少,进而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削减和延迟径流洪峰,调节径流水位变化。(2) 相反,滥伐森林、破坏湿地等行为会减少植被和湿地的雨水截留能力,导致下渗量减少,大量雨水直接汇入地表径流,增加地表径流量,从而增大径流洪峰并使其提前出现。植被与湿地对降水的影响(参考阵型2)植被和湿地对降水的影响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虽然植被丰富和湿地广泛可以原创 2024-12-24 16:23:53 · 372 阅读 · 0 评论 -
生活用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高考地理辅导书
水资源的利用必然伴随着其总量的减少,这一变化会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这一系列反应的具体分析和应对,我们将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具体策略参见后续分析)。有一个基本常识需要了解:相较于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所消耗的水量要大得多(详细分析参见后续内容)。原创 2024-12-24 16:13:07 · 167 阅读 · 0 评论 -
维持水量动态平衡-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水的数量遵循着水平衡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在自然界中,水的总量始终保持恒定,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即一种形态的水减少时,另一种形态的水会相应增加。一个特定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可以通过其水资源的收入与支出之差来计算(具体模式见阵型1)。原创 2024-12-23 14:37:57 · 183 阅读 · 0 评论 -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地理现象-高考地理新东方
解答此类题目时,解题思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求我们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如水循环原理)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图像和文字材料,灵活触发相应的思考路径(或进行思维的广泛联想)。一旦确定了关键的解题要点,我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遵循正常的逻辑推理,来详细分析和回答问题。:此类题目被归类为“思维拓展型”大题。原创 2024-12-23 14:31:07 · 238 阅读 · 0 评论 -
沼泽(湿地)发育条件-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本题属于“结构化答题框架”型大题。原创 2024-12-23 14:27:05 · 220 阅读 · 0 评论 -
海水的盐度-新东方高考地理辅导书
关于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淡水补给量、海水蒸发量、洋流影响、海区轮廓(即水体交换程度),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考虑海域的初始形态与形成年代。:工农业用水、人口用水量大,以及水库截留等,减少了地表径流对海水的补给。:某些海域可能原为高盐度的湖泊或海水,后因地质作用转变为新的海域。:缺乏地表径流汇入,或汇入量极小,导致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微乎其微。:受暖流影响,海水盐度因暖流带来的高温而上升。:气候干旱或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蒸发量增加。:海区相对封闭,与其他海域的水体交换稀少。:气候干旱,降水量不足。原创 2024-12-23 14:18:32 · 176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