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人类学习:概念的演变与启示
1. 人类对机器人的感知与概念演变
1.1 儿童对机器人的初始认知
儿童通常认为机器人可以像生物一样。当孩子们看到机器人 NAO 时,他们基于之前从媒体(如电影中的 C3PO、WALL - E)学到的概念来感知它,期望它能像媒体中的机器人一样对他们的交流尝试做出回应。例如,像 Andreas 这样的孩子,甚至已经画出会像人类一样进食、玩耍、工作和有情感的机器人。然而,当 NAO 除了看起来和有呼吸动作外没有其他回应时,孩子们会感到失望。
1.2 认知的逐渐改变
Andreas 逐渐认识到面前的机器人与 WALL - E、C3PO 不同,他意识到是人类制造了机器人,甚至他的父亲也能造机器人。尽管他之前在博物馆和家里见过实体机器人,但他仍期望这些机器人能像 WALL - E 一样超社交。在与 NAO 相处的过程中,他对机器人的概念不断演变,开始质疑自己之前从电影中学到的关于机器人的认知。
1.3 感知与意义的不可分割
人类的感知不仅仅是感官冲击,还与我们所学到的有意义的期望相关。自 20 世纪初以来,人们就知道感知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例如,我们对一个笔记本的感知,并不是先感知到一个有四个角的白色物体,然后再将其与我们对笔记本的知识和名称联系起来,而是在感知的同时就理解了它是什么。
1.4 概念与学习的关系
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学习概念通常不是以分类学类别或表征的形式(除非在学校等学习场所),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经历。概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事件或想法的类别。在有意义的互动中,我们的学习是本体论上的关系性学习,由社会物质环境引发。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