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模式探索
1 引言
2006 年 4 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全国城市规划和遗产领域的代表及专家将中国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美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商店等工业建筑,矿山、相关加工和冶炼场地、能源生产与运输及利用场所、交通工具、工业生产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可见工业遗产的内涵十分丰富。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有 13 个朝代在此建都,拥有半坡氏族遗址、兵马俑、大雁塔、卧龙寺、钟鼓楼和明代城墙等大量文化遗产。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也是中国西北地区工业企业最多、工业规模最大的城市。
西安的现代工业始于 1896 年左宗棠创办的西安机器局。新中国成立前,西安繁华地区建立了众多工业企业,如中南火柴厂、西京电厂、华丰面粉厂、成丰面粉厂和大华棉纺厂等,它们分别沿东、西和陇海铁路分布,使西安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和工业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在苏联的帮助下启动了著名的“156 项目”,以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和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该项目助力西安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工业中心城市,逐渐形成了包括纺织城工业区、大庆路工业区、韩森寨工业区和陇海铁路沿线等主要工业区,以及洪庆工业区、韦曲工业区、渭滨工业区、三桥工业区和户县工业区等小型工业区。
2009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 -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以西安(咸阳)国际大都市为中心,建立由核心城市、副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普通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到 2020 年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85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